存档

‘看电影’ 分类的存档

八一八《白鹿原》二

2012年9月20日

这一八,就八到“二”了,不知道这回能不能写完。接着八。

王全安曾在西影写过很长时间的剧本,《惊蛰》和《纺织姑娘》的剧本就是他自己写的,所以他对自己的剧本很有信心的。芦苇说王全安把暗地里把他自己写的本子送审,跟芦苇完全不打招呼,也不担心芦苇会当场翻脸,以王全安的性格,以及为人处事的方法,他对送审的事这样处理,完全不是意外。可以说,王全安为人处事,为达目的,有时可以不择手段,很多人当过他的棋子,用到就用了,不用也就丢了,但是,大面儿上还算过得去。他最后在电影里要署芦苇的名为编剧,也算是对芦苇的一个交代吧。芦苇领不领他的情,另说。

看对芦苇的采访,芦苇是很生气的,但还是很克制,没有把脸拉下来骂人。从当初芦苇极力推荐王全安,到王全安易稿送审,中间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反正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又找过陈凯歌,张艺谋,最后王全安正式拍《白鹿原》也是没有再找芦苇。交情就这样了。

从一开始王全安出任导演,到中间退出,再到重当导演,我中间听到的说法是,王全安当时没有选演员的决定权,特别是女主角的人选,2005年前后,王全安心目中的田小娥当然是余男,谈不拢也属正常。

余男从王全安的第一部电影起,就是王唯一的,也是铁定的女主角,王的前期的电影,《惊蛰》、《纺织姑娘》和《图雅的婚事》,剧本基本上是为余男一个人量身定做的,所有其他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很多好的,出彩的别人的戏,为了不掩余男光芒,也基本上都砍掉了,余男本人也是一个很好的演员,好强,演戏也不怕吃苦。他们两人从一开始就是情侣,只不过一直比较低调,也不屑靠炒作出名。

奇怪的是,自从王全安和张雨绮在一起以后,反而经常看到张在网上晒戒指,度蜜月啦,庆生什么的,大秀恩爱,很有炒作之嫌。

王全安的《白鹿原》,其实走的还是王全安一惯的路子,重点观注的一如既往还是女性,田小娥是当然的女主角,而且拍情色戏,这是王全安一拿到《白鹿原》就决定的。只是女主演从余男换成了张雨绮。

说实话,看王全安的电影,我很难投入。《月蚀》是找不到,没看过,看《惊蛰》的时候,我脑子里尽是这个镜头是怎么怎么拍出来的,《纺织姑娘》甚至得金熊的《图雅的婚事》,都进不了戏,可能演员太熟了。看《团圆》,我自己就是上海人,卢燕演得倒是很到位,但是那位台湾来的男演员,太夸张了,特别是唱歌那段,实在看不下去。

《白鹿原》,我是在柏林电影节上看的,《白鹿原》送这次柏林影展,听说也是十分惊险,是送片最后一天给的片子,而且听说国内并没有批下来。但是王全安曾经说过,电影局里的都是哥儿们,想来虽然麻烦,但最后总是能搞定的。果然回国以后,也没什么,照样公映。

我看的不是220分钟那版,但也有3个小时,剧情到日本飞机轰炸就嘎然而止。啥泡枣啥喝尿的都看到了,没觉得这些情节非拍不可,芦苇说是东拼西凑,我觉得是抓不住重点。一直的感觉,王全安拍电影太琐碎,什么都想照顾到,反而哪里都不突出。这样的拍法,拍生活片,纪实片,也许没有问题,但拍《白鹿原》,整个戏就是立不起来。看完电影,回头想想,一个完整的形象都没有。张丰毅演白嘉轩,太用力,全身肌肉都绷得紧紧的,看着那叫一个累。倒是演鹿子霖的那个,演得自如些。田小娥完全没有什么内心戏,光在做戏了。演黑娃那个,原来在《士兵出击》(王宝强演的那部)很出彩的,这部戏里那个别扭,扭曲。反正人物拧不到一起,各演各的没有互动。有些细节虽好,但是撑不起整个戏来。

总之,电影完全达不到小说的高度,不过,这在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是很正常。不过对王全安来说,也许非常可惜。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他拍过的最好的电影,张艺谋的《活着》,是我看到的中国最好的电影。而这两个电影的剧本都是芦苇。

王全安是很有点迷信的。《白鹿原》里的张雨绮,其中有个镜头,是从上往下拍的,突然之间,我感觉,她的脸,从宽宽的脑门一直往下到鼻子,真象一头鹿呀!

一定会再看220分钟的版本。也许到时候会有不一样的说法。

看电影

八一八电影《白鹿原》之一

2012年9月20日

刚刚看了洋洋大观里转的东方早报对芦苇的采访,许多这几年没搞清楚的来龙去脉,渐渐有了点线索。

之所以对这个电影这么感兴趣,是因为和这个电影的导演、摄影以及曾经的演员,有过渊源。而且如果机缘凑巧的话,我也还可能参与电影的摄制过程,甚至在电影中露个小脸啥的,也不是没可能。但是,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拧字。

最早听王安全提起《白鹿原》的时候,还是2003年。那时候王全安带着余男来柏林给《惊蛰》做后期,住在方宇家里,有一次我们走在街上,方宇给我们买了冰激淋,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天,王安全说起了《白鹿原》的事。

那个时候,《白鹿原》是要作为电影一百周年的献礼片拍摄的,当时的确如芦苇所说,他看了《惊蛰》,大为赞赏,推荐王全安出任《白鹿原》的导演。王全安当时是有些小激动的。王安全平时喜怒不形于色,非常的淡定,但提起芦苇对他的赏识,也是很有知遇之恩的感觉。要知道当时芦苇因为《霸王别姬》和《活着》已是大名鼎鼎,而王全安除了在《北京你早》里演过汽车司机,以及另外一个不知名的电影以外,才拍过一个叫《月蚀》的艺术电影,虽然也在国外得了奖,但亦是非常非常的小众。而《惊蛰》是他改变类型的一次大转身,拍摄风格非常类似当初张艺谋拍的那个《秋菊打官司》。这个电影得到芦苇的赏识,不能不让他喜出望外。王全安是有野心的。但是,哪个导演没有野心呢。

王全安平时的造型,脑袋上永远扣着一顶白色棒球帽。不知道是因为他光头才戴帽子还是戴了帽子才光头,总之几年来一直不变。原先的白帽子前绣有一棵红色五角星,后来不知道是因为断货了还是什么的,改成了别的图案,但帽子一直是白色的。

王全安为人很沉着,你说他淡定也可以,说话慢条斯理的,但凶起来也很厉害。有次在广场上拍戏,我们都化妆成当地群众的样子,混在当地老百姓中间,也没人注意我们。我还在脑袋上学当地人的样子罩了一个彩色塑料袋挡风沙,衣上穿着买来的当地老百姓的旧衣服,当时正挤在一辆小面包的窗口前跟德国来的灯光聊天——这家伙个子太高太招眼,所以给塞在小面包里。突然背后猛的一嗓子大喝:“看什么看!”把我们吓得避走不及,连老外都直住车里躲。后来一看,原来是老王,他以为是当地老百姓发现了老外拍电影,在那里围观呢。后来认出是我们,才有点不好意思。

王全安主意很定,他认为对的,你很少能跟他辩的。从《惊蛰》起,他一直和德国摄影Lutz合作,诂计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有一次拍余男一个镜头,拍到半夜12点多,两个人对角色的理解不一样,思想统一不了,余男也倔,王全安跟她说的状态,她没演,照自己的理解演了,结果拍了十条都没过。最后只好停机。第二天休息过来,余男悄悄告诉我,导演回头想想觉得她是对的。

王全安打定了主意要拍《白鹿原》,因为这是他的机会,难得的机会。如果说拍《惊蛰》算是打游击,那拍《白鹿原》就是成为正规军了。王全安早期的电影,包括《惊蛰》,《纺织姑娘》,甚至到了得柏林金熊奖的《图雅的婚事》,都是只用余男一个正规演员,其他都是当地找的,比如《惊蛰》里面,就找的当地的戏剧演员,有一个甚至是当地的文化局长,真是人材,看他演的,感觉就是民间真是藏龙卧虎,人材济济,可惜他演得最好的一出戏,后来整个儿给剪了。

王全安电影拍到哪儿,演员就找到哪儿,《图雅的婚事》男主演也是当地的。从《团圆》开始,才和其他演员合作。那是在柏林得金熊以后的事。到《白鹿原》更是和大碗儿合作了。所以,如果当时直接从《惊蛰》拍《白鹿原》,那《白鹿原》会拍成什么样不知道,但肯定不会是今天看到的样子。

《白鹿原》本来可以成为王全安的第三部影片,但是好事多磨,从2003年起,到2012年,差不多十年的光阴,中间王全安又拍了《纺织姑娘》,《图雅的婚事》,《团圆》三部电影,除了《纺织姑娘》没送柏林以外,《图雅的婚事》得了金熊,当时和余男一起上台领奖,并深情相吻,到了《团圆》,王全安从已经与之分手的评委余男手里接过了最佳编剧奖,那是2010年。

很有意思的是,芦苇写《白鹿原》剧本,花了几年,易了七稿,而王全安送审的稿子才写了16天,芦苇看了王全安的稿子,对他当《白鹿原》导演的能力完全质疑,而王全安最后却得了柏林最佳编剧奖,外国人和中国人的眼光,真是不一样。难怪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也莫名其妙。

看电影

the wind will carry us

2012年9月7日

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Abbas的著名电影。有追求的,自认格调高雅的,诗人,以及闲得发慌的都一定要看看。

油画一样美的画面。很有意思的对话。非常独特的摄影。

基本上没有情节。很多人看完了也不知道电影里发生了什么事。呵呵

下面摘一段拍得很精彩的一段,但也很莫名其妙的一段,镜头运用太出神入化了

Engineer: Okay, I’ll recite a poem to you. [pause]
It will occupy us while you milk. [pause]
You won’t answer me?
Girl: [milking cow by the light of the lamp] Go ahead.
Engineer: I was saying that… [pause]
In my night, so brief, alas
The wind is about to meet the leaves.
[breaks off]
Do you understand that?
Girl: The two are meeting.
Engineer: It’s like when you went to see Yossef. [pause] At the well.
Girl: At the well?
Engineer: Bravo. [Pause]
My night so brief is filled with devastating anguish.
Hark! Do you hear the whisper of the shadows? [breaks off]
Do you understand the shadows?
Girl: That means darkness.
Engineer: [recites slowly]
This happiness feels foreign to me.
l am accustomed to despair.
Hark! Do you hear the whisper of the shadows?
There, in the night, something is happening.
The moon is red and anxious.
And, clinging to this roof that could collapse at any moment,
The clouds, like a crowd of mourning women,
Await the birth of the rain,
One second, and then nothing.
Behind this window, the night trembles,
And the earth stops spinning.
Behind this window, a stranger
Worries about you and me.
You, in your greenery,
Lay your hands – those burning memories -
On my loving hands
And entrust your lips, replete with life ’s warmth,
To the touch of my loving lips.
Girl: [referring to the milk] It’s full.
Engineer: The wind will carry us
Life and death is so foreign to me, but the wind will carry us.

搜狐电影只推荐了一天,就下了。

懂英文的可以看这里。http://www.jonathanrosenbaum.com/?p=6350

看电影

电影 Peace Old Jazz Band: World’s oldest Band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世界上最老的乐队

2012年7月20日

这个电影,我也有小部分参与。虽然电影背后的故事很狗血,参与过程也不是非常愉快,但是,这个电影毕竟有它存在的价值,所以特地在此登个广告,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请大家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现在是后期制作资金——主要是音乐这块,还有缺口,制片想出这么个主意,想在网上筹钱,现在时间过去一半,钱只筹到很少一部分,诂计制片急得跳脚。

关于这个电影:

纪录片,由德国flying moon公司制作。Flying moon曾经有跟中国合作拍片的经验,基本上娄烨的电影都在德国都是跟这家公司合作,比如《颐和园》。网址:http://www.flyingmoon.com/de/index.php

导演:Uli Gaulke,以拍纪录片为主,视角比较独特,有拍老年人爱情的havanna哈瓦那,有关婚姻的《跟我结婚》,《电影梦》和莫斯科女出租汽车《粉红出租车》等。有意思的是,他拍的片子分别都是在德国以外的不同的国家里,有古巴,印度,中国,俄罗斯,还有北朝鲜等。2001年havanna得德国电影罗拉奖。他也是三个孩子的爸爸。跟我家相反,老大是儿子,然后接着两个女儿。主页:http://www.uli-gaulke.de/

电影拍的是上海和平饭店有名的老年爵士乐队。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纪录乐队以及老人们的经历以及去荷兰鹿特丹音乐节演出的情况。非常有意思。看素材比看电影更有趣。

这里是这个电影在face book上和kickstarter上的地址。上面都有对电影更具体的介绍。有照片,片花,预告片等。

facebook上,要5天内再得到100个like,就可以帮到想看这个电影的人,只花19块美钱(好多钱呀)下这个电影看。如下。

it’s half time at our Kickstarter campaign and we set ourselves another challenge: If we, hopefull with your help, can collect another 100 Facebook likes within 5 days, we will bring down the $39 reward of a digital download of the full movie to only $19. This means for only $19 you will be able to watch PEACE OLD JAZZ BAND, the movie about the oldest band in the world, on the day of it’s world premiere. Great thing, but we will need your help to meet our goal.

kickstarter是用来筹钱的。目标是筹到25,000美元,现在才4,000不到。跟据俺不太利索的英文,kickstarter大概是这样运行的:跟据不同的捐款(注:只有在筹到25,000美元以后,才会从你帐上扣钱,如果没到25,000美元,那这次筹款就算歇菜,不会从你帐上扣钱),得到相应的资格,比如有在电影片尾感谢栏里出现你的大名,或者跟剧组一起参加首映啥的。——请注意,一切以kickstarter网页上的英文以准。俺这只是说个大概。英文不太利索的同学在投钱以前,一定请看明白了英文意思。

还有,一定是你喜欢这个电影才捐钱,不要是因为喜欢我就去捐钱。facebook上的like,举手之劳,请大力协助!哈哈哈

最后,不管你捐不捐钱,感谢参与。

看电影

生食和熟食The raw and the cooked, a culinary journey through Taiwan

2012年3月15日

作为一个在实际生活中大受限制的吃货,去看这个关于台湾饮食的电影,就是为了让眼睛吃点冰激林了。

我对台湾的饮食有自己的想象,应该,全中国最好吃的小吃,最会吃的人,都在台湾吧。49年跑过去的那批人,大有不肯放弃自己精致生活的人在,49年以后,又没有进出的限制,全世界胡吃海喝,吃成精的,也都是在台湾的吧。香港当然应该也有,但是香港是中国吗?了不起,也只是说广东话的外国罢了。台湾,只有台湾,才是正宗集中国各地精英食品之大成的地方呀。

但是看了这个电影,俺深深地感觉到,俺错了。俺实在是国民党的思路,大中国的思路。俺是从大陆看台湾,而不是从世界看台湾。这个由德国女导演MonikaTreut制作的电影带我看了台湾我不曾注意过的一面。

这个电影的副标题是“台湾饮食之路”,电影的拍摄也是从台湾台北起,一路南下到台南,再从台湾的另一边北上,等于绕台湾一周的样子,来介绍台湾各地饮食。注意,如同大多德国中老年女文青一样,主要推崇的是素食,当然还有环保环保再环保。

其间,除了吃的以外,有许多不经意间带出的小细节,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看了这个电影之后,台湾于我,已经不再只是偏安于中国地图右下角的一个小岛,不再只是中国珍宝的聚集地,而是一个鲜活,立体,有着完整自我的台湾。

第一个镜头是在台北,我必须说,台北101真是丑呀!

但是在101脚下的台湾人,却是非常有趣的,原来台湾人在干着这些事呀。在大陆人为台湾的民主倾倒的时候,台湾人已经在用民主监督政府了。

在台北101一个饭店里,嗯,其拥挤程度跟我见惯的不相上下,有个台湾女人在教外国人吃小笼包。作为上海人,看到这个镜头,俺真是十分地扫兴。除了表演得更夸张一点,整个儿就是一忽悠人的导游范儿,小笼包一定要捏18个褶子,不然就不入味儿,唉,真信我就输了。

从饮食也带出台湾自己的问题,比如原住民的生存问题。这也是欧洲电影人一惯喜欢的主题,有的没的都要往里塞一点。

很有意思的是,在电影里,说普通话的人并不多,大多是方言土语,搞得我又要看电影又要看字幕的很辛苦,本来应该放德文字幕版的,没想到开映前,导演自作主张,改放英文字幕版的,把俺折腾得。

这还罢料,在那个关于原住民饮食的那个镜头里——要说,那可真是眼馋呀,东西好吃还环保——听到台湾土著一边品尝口中美味,一边赞叹,脱口而出的居然是日本话!(上面预告片里有)搞!这台湾土著倒底是算日本人还是算中国人呀?台湾那个冲奥影片《賽德克‧巴萊》讲的不是台湾原住民反抗日本人的故事吗?没想到还是白反抗了。

还有就是客家人闽南人饮食,养生茶什么的,记不清了。

还有就是一些走火入魔骗老外的东西,以养生做幌子,拿些茭白又烧又烤,倒过来绑着还起名字叫美人腿的,就不说了。

对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镜头就是,一个在台湾的老外,在家自己积农家肥,每年把自己的粑粑积一大缸,风干了,做肥料,还画了一个自然循环图,还在镜头前非常自豪地展示自己从0几年积下的肥,拿手抄进去,看起来的确是很黑很细的好料呀,看着他身后一排齐人高的肥料大缸,真是非常壮观!

这个电影以后有机会我还会看一遍,能学不少东西。

分就不打了,完全是个人爱好。呵呵

看电影

豆导的《love》

2012年3月13日

看完这部电影,我要说,豆导的确有两把刷子!

影片过渡如行云流水,细节处很见功力。

trailer>youtube

trailer>youku

不由得想起唯一看完的一集康熙里面,赵又廷说钮成泽导戏的时候,喜欢自己演给演员看的事来。有两场吻戏,直接就是赵又廷阮经天豆导上身。这两个年轻演员,如果没有豆导的指点,应该体会不到这些细致。

一个镜头是阮经天吻舒淇,那是阮经天演的那个角色的初吻,整个亲吻过程,镜头是对着阮经天的,吻的过程中前后有两种表情,演员表现得很细腻,很真实,阮经天是个很机灵的小伙子,一点拨就知道应该怎么演了。

另外一个镜头是赵又廷亲吻赵薇。赵薇在这个电影里演的又是小燕子附身,不过不再年轻,老燕子而已。有些女人真是老不起呀。

赵又廷被迫亲赵薇,头低到一半,突然闭上眼睛,然后就跟中了邪似的,欲罢不能。却是闻到了赵薇身上的香气。我很喜欢这个细节。男女相处,对方的气味是很致命的。闭上眼睛可以不看前面那张脸,但是气味却无时不在。喜欢一个人,喜欢对方的气味应该多过喜欢对方的长相吧,不然为什么不拿照片过瘾呢?

这个细节很动人,但是牌底却很糟糕,赵又廷说赵薇的香气是阳光下青草的味道,就不能再俗一点吗?!谁闻到阳光下青草的味道会动情的呀?要真这样这世道就大乱了!

豆导自己则演一个中年猥琐男,以豆导自己现在的形象,恐怕也只能演这个了。居然还真掉了一粒大牙!不过演得还不错。

舒淇的表演还是本色。赵又廷很耐看,很聪明,大巧若拙,以后台湾电影最好的小生就是他了。阮经天形象没有他好,现在只能演一些底层的小人物,能不能突破就看自己了。

打个7.8分吧。

很有意思,台湾小小地方,侯孝贤带20个导演做的10+10里居然没有钮承泽,是故意的吗?听说《艋舺》被侯导批的。

  • (更正,不是侯批评《艋舺》,是批评钮承泽。当然原话是这么说的:侯导说,《艋舺》故事架构清楚,人物角色突出,唯一的问题是:“他自己真的不要再演了!”。哦,俺真是有一颗八卦的心呀!)
  • 看电影

    10+10 台湾

    2012年2月23日

    由侯孝贤领军,由台湾20位导演每人拍的5分钟的电影,集成了这个10加10。号称建国百年献映。这个说法实在是有点搞笑,当初建的那个国现在又在哪里呢。


    海报的设计很有意味。

    对这个电影本身期待不大,想想台湾一共才多大,20个导演,怕差不多能上线的都搜罗过来了吧。水平肯定是参差不齐的。

    但这个电影感动我的地方,也正在这里。台湾电影工作者的努力、团结,以及前辈不遗余力扶持新人,都让我看到了台湾电影工作者的认真、执着以及对电影的热爱。

    侯孝贤在去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就已全力扶持台湾电影新人,虽然那个电影真的不怎么样。今年的10+10,更是台湾老中青三代导演济济一堂,来到柏林,希望扩大台湾电影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这份用心、这份努力非常令人钦佩。

    类似这样各代导演互相合作,为本国电影事业出力的还有日本,我喜欢的山田洋作,建了电影学校,极力培养扶持新人,并带到柏林电影节来,让他们得到锻炼,前辈电影工作者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当然我之所以反映这么大,完全是一直在对比中国电影圈的现状之后,发出的感慨。中国的导演到如今也快第八代了吧。有个比喻,第五代导演是从窗子里冲进去,才在电影圈里占上一席之地的,第六代连窗户都被封锁了,结果只好从地下挖洞钻进去,好歹也算占了一块地方,第七代?第八代?只隐约听说过,出头的,叫得出大号的,还真没有。

    要等到张艺谋他们想起来扶持中国的电影新人,怕是要等上二三十年吧。还不知道有没有那一天。

    再回头说说这个电影,真是姜是老的辣,从画面上来看,侯导自己的五分钟,就比其他人的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张艾嘉的选题不错,但有点浮,想深刻没深成,朱延平的不错,(如何没记错的话),很好奇那个弱智女是演员演的还是本色的。

    其它的印象深的有一个叫《潜规则》。哼,不要想差,我当初也是想差了,但要知道,那是台湾咧。

    很可惜因为要接小朋友,看完电影就直接走了,没有看结尾的剧组和观众的互动,只跟第一个上场的张艾嘉擦肩而过,另外一堆人都没看清谁是谁。

    推荐度:五星里,根据对台湾的喜欢及好奇程度:三星半——四星

    youtube上的10加10预告片。

    网上关于10+10的一点介绍。 有点夸张,而且贴不过来。只好请大家移步自己去看。http://dinaviewer.pixnet.net/blog/post/84291750-10%2B10-電影-號稱台灣影史最夢幻強片

    不怕剧透的,可以往下看!(以下内容来自网上)

    ————————————————————————————————————

    今年『金馬影展』也推出自家品牌的短片合集《10+10》,適逢建國100年,號召10位資深導演和10位新銳導演合作,每人各拍5分鐘的短片,以『台灣特有』為題,自由發揮創意。如《香港四重奏》有著觀看在地情貌的導演角度,但眾多導演的規格、數分鐘的長度限制,以及年代意義的紀念性上,都更接近《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這部20位導演協力100分鐘內容的《10+10》,是不同世代導演們眼中的台灣,也是台灣電影人的集體創作。
    王童的《謝神》讓人想起《無言的山丘》,還有一份願無大小都要用心還的『古意』,而且連還願都懂得用『3D』,真的有跟上流行喔!

    吳念真的《有家小店叫永久》,在連鎖超商無孔不入的強勢下,年邁的老闆娘和希望她收店休息的兒子打賭,三天內有客人上門,就讓她的小店永久經營下去,眷顧她的是死去丈夫的保佑,還是現代便利超商不能滿足的傳統需求呢?

    魏德聖的《登場》,由《賽德克‧巴萊》側拍導演王嬿妮(曾執導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風中的秘密》)執行拍攝,《賽德克‧巴萊》主角林慶台,從牧師走上銀幕,回看電影帶給他的生命轉變。

    宜蘭文化局長鄭文堂的《老人與我》,在失智老人的迷途難返中,帶出他對鄉土人情的一貫關注。

    沈可尚的《到站停車》,找來《命運化妝師》謝欣穎扮演堅持不到站便不開門的司機,車門外躲避追擊的可疑男子張少懷,車門內無辜波及的懷孕婦人,劇情如同謝欣穎口罩遮掩的面部表情,簡單卻留下懸念,而最後定格畫面中的土地買賣廣告,不也是意在言外的線索?沈可尚拍過紀錄片《野球孩子》、《遙遠星球的孩子》,在三段式電影《茱麗葉》中展現舊題新詮的創意,看了《到站停車》黑白短片營造出的張力,也期待有天他能拍部懸疑長片。

    王小棣的《釋放》起於字幕,再轉入對話和聲效,搬演小人物的奇情故事。

    雖然陳玉勳映前說沒想讓觀眾笑,可是他的《海馬洗頭》明明很歡樂!李烈來到『洗頭』店要把她被小狼狗柯宇綸背叛的記憶洗掉,於是老闆柯一正在她腦中的海馬『剪接』,但她接下來要求的『還原』記憶,竟然有著奇幻喜感外的驚悚!這部戲有趣的地方在戲外李烈和柯宇綸分別是《翻滾吧!男孩》的監製和演員,而柯宇綸是柯一正的兒子。

    《無國籍公民》朱延平延續《異域》,當年片中的弱智小女孩安岱流落台灣街頭討生活,悲涼的遭遇恍如另一個《亞細亞的孤兒》。

    張艾嘉《諸神的黃昏》改編自呂政達得獎散文,死囚教誨師的一封信,影像細膩而悲憫。

    陳國富的《初登場》打造《群星會》後台懷舊場景,遙想一代歌后也曾有過的忘詞挫折,曾珮瑜的神秘女子,旗袍裝扮流露和《停車》等時裝片截然不同的韻味,王丁筑收斂《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的活潑扮起15歲新人,對話中鄧麗君之名呼之欲出。

    張作驥《1949穿過黑暗的火花》亦是大手筆,重現當年金門古寧頭的戰爭場面,據說有可能發展為長片。

    映前鄭有傑謙稱自己是林書宇拍《星空》沒空而來代打,很有義氣的呼籲大家去看《星空》,其實兩位新銳導演的片都出色!
    不得不說這次鄭有傑的短片《潛規則》真是屌!燃燒電影魂的劇組新人,找到的拍攝場景卻讓導演、製片傷透腦筋,原來為了讓電影將來能進入大陸市場,得費盡心思避開場景中的國旗、國徽(當過兵的應該知道不是黨徽喔!),好不容易把釘在牆上的國旗木板拆下,卻發現…唉~只能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片中不乏鄭有傑的老班底高英軒(《一年之初》)、黃健瑋(《陽陽》),也有《九降風》的張捷、《命運化妝師》的吳中天等台灣電影新生代。以大陸流行語『潛規則』為名是種反諷,影片犀利幽默的對白,令觀眾哄堂大笑、電影工作者心有戚戚焉,看來鄭導很有黑色喜劇的潛力!

    相反的在《台北星期天》中展現幽默感的何蔚庭,這次短片《100》平實的紀錄了百歲人瑞的日常生活,我覺得可以和《老人與我》對照。

    無獨有偶,侯季然的《小夜曲》回溯50年代,紀露霞的歌聲透過廣播連結起人們的情感,雖然導演們是各自提案,但同樣有懷舊命題和歌后主角,也可與陳國富的《初登場》對照。

    戴立忍的《Key》則讓桂綸鎂一舞都會女子的孤寂,高樓大廈裡鄰居的談話,僅止於管委會是否在乎單身女性的安全,點頭之交的問候,沒有了解的關心。

    鍾孟宏的《回音》有高捷、陸弈靜和前作《停車》的戴立忍跨刀,從校園暴力到黑道介入,看了令人不寒而慄。

    楊雅喆的《唱歌男孩》也有吳中天,還有在《台北異想》、《不愛練習曲》、《囧男孩》同台過的李冠毅、丘芹銓再度搭檔,共謀剃頭怪男孩和資優生女孩的小叛逆,從這幾部片亦可看到他們漸漸長大的軌跡。

    蕭雅全的《有一好沒二好》,《第三十六個故事》的個性酷妹林辰唏不開咖啡廳,穿起小禮服為了趕赴喜宴到內衣店求救,size和整體衣著怎麼『喬』才能兩全,是不是就像大家常說的『有一好沒二好』?

    陳駿霖的《256巷14號5樓之1》則由張孝全和張韶涵扮演新居入住的小夫妻,吊在半空中不上不下的洗衣機,也像兩人對未來矛盾的心情。PS.看到『康福搬家』好熟悉!

    壓軸的《黃金之弦》,侯孝賢導演透過舒淇和梅芳扮演的母女,回望過往年代的人情義理,雲淡風輕中傳承如黃金般不會改變的價值和信念。

    20個導演,20部短片,在廖慶松的剪接下,串連成台灣難得一見的聯合製作,20種觀看台灣的角度,電影人的共襄盛舉,都讓這部金馬影展開幕片《10+10》別具意義。


    出處:【2011金馬影展】20位導演眼中的台灣─《10+10》 – 我看華語片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cinema/5825532#ixzz1nCi7uBmf

    看电影

    这次电影节最欣赏的电影:《Parada》(englich: the parade)——新增short1老师找到的视频,感谢!

    2012年2月22日

    这个电影本来不在计划内,但是那一天正好是情人节,想俺老公,为了柏林电影节,年年休假看电影,今年也不例外,赶上情人节要跟老公应一下景的话,就只能陪他看电影了。

    这个电影,最初看介绍的时候,并不喜欢,海报是一辆粉红的小汽车边上站了一个胖男人,跟同性恋有关。同性恋电影基本上都比较阴暗,所以不太喜欢看。到了当天,又找了点介绍看,发现居然是个喜剧,就决定看了。

    没想到,这个电影出乎意料的好。

    笑可以笑到眼泪都笑出来,动感情的时候,又真的会哭。

    看完电影,我就知道这个电影非得奖不可。最后果然不出所料,Parada得到了特别全景单元最高奖,这个奖是由观众普选出来的,是观众真正喜欢的电影。

    这个电影说的是一个猛男为了未婚妻帮助同性恋的故事。非常的欧洲风格,制作不大,人物有趣,对话有趣,而且完全不怕剧透。是难得看到的好片子。

    我看了一下,IMDB的评分也达到了8分。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2011年出品,片长115分钟。

    演员:

    Nikola Kojo,Milos Samolov,Hristina Popovic,

    推荐度:五星中的四星半。

    只是,因为不是美国大片,可能国内很难搞到片子看。可惜。

    增:

    以下是短万老师找到的视频接链接:http://movie.mtime.com/158675/trailer/36572.html


    非常感谢短万老师!

    看电影

    “男人都会哭的”《饮食男女2》

    2012年2月21日

    饮食男女2

    柏林电影节最近两年出了个特别的单元,就是厨艺影院,连吃带喝加上看的。

    今年有个专门的影院,影院对面有个专门的餐馆。影院每天晚上放两个关于吃的电影,看完第一场电影可以到影院对面的“镜帐餐馆”和剧组一起吃饭,票价59块。第二场就只有喝点东西了,票价8块。

    《饮食男女2》只放一场,是16号晚上七点半的。我在柏林电影节第一天排队买预售票的时候就看到,票子买光了。但是我还想要试买当天票,所以15号晚上看韩国电影《hindsight》的时候就打探好,然后安排好爷爷奶奶来家照顾小朋友——他爸也在电影院呢,提早了一个多小时来到电影院买当天票。到时一看,我才第二个。

    没想到,这就是一场冒险的开始呀。

    六点半,临时票房开门了,我们一共只有六七个人在排队。我后面是个亚洲面孔的女生。

    票房的先生抱出笔记本、打印机,接上电源,打开电脑,结果,冲着电脑运了半天气,又捣鼓了一下,证明不是电脑故障以后,对我们宣布,没有票!七点半那场没有票,只有十点那场有三张票。大家面面相觑,不会吧!

    虽然十点那场我可以买到票,但那场不是我要看的。哼。

    票房先生又告诉我们,如果实在是想看,可以等在影厅门口,等观众进场以后,请领票员数一数场内还有没有多的空座,如果有的话,这些空位还是可以卖给我们的。

    这里又要说一说柏林电影节卖票的情况了。

    买电影节的票,有网购、预售、当天票以及开演前一小时四种可能。网购可以买电影节期间所有公映的电影票,但每张票要多加一块五的手续费,而且数量有限。预售则是提前三到四天买票。当天票是买网购和预售剩下的票。放映前一到半小时是买网购、预售及当天剩下的票,开映半小时内票价减半。

    总之,票不是一下子就放光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卖光的。每场电影都有很大一部分不确定的票。这部分位置是预留的,比如给剧组的。因为剧组成员并不都会坐下来看电影。于是这些就可能成为多余的票。还有一些留给“贵宾”的,这些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贵宾”大部分是重要的有关系的电影人。

    因此,我陷入了思想斗争中。为了这个电影,我值不值得再冒这个险等下去呢?干等一个小时实在太无聊了。当然中间也不是没有可能有人会来退票。

    我走出门,坐到了地铁里。坐了三站路,我掉过头,又回来了。不能让孩子他爷爷奶奶白来呀。

    等我再回来,也差不多七点二十了。影厅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都是一帮什么吃货呀!我去票房一问,还是老样子,跑到影厅门口跟领票小姐打听,原来边上另外排的长长的一队,不是等空位的,是“嘉宾”列队,有位小姐拿个长长的单子正在队尾对名字。刚刚在票房排在我后面的那位亚洲小姐,排在前面第二还是第三个,我诂计她是不知道这是“嘉宾”列队,不然她干嘛刚刚还来买票呢?不过,万事儿都说不准儿。我就在边上的边上等着。那位亚洲小姐跟她身后的男人又说了什么。不知道她明白了没有?

    开始进场了。“嘉宾”队首新来了一位看着很精明穿着闪光衣服的女人,看起来还是拿名单那位小姐的上司,见人是未语先笑,跟熟人打招呼说笑,说是这个电影好看得很,“男人都会哭”的云云。等有票的都进完了,她就在这 边放客人进场。那位亚洲小姐一扭身,进去了,也没人问她。她身后的男人倒没进去,后来一问也是等票的。

    正在无望的时候,又隆隆地来了一队人,一看,原来是组创人员。再一看,那个电影节的陪同是个熟人。我也不管了,上去打招呼,让他带我进去。但剧组也没有马上进去,而是先在海报上签名。于是我也就随喜拍了几张照片。一直以为霍思燕是跟香港霍家有什么关系,刚刚一查才知道,原来没有。不明白为什么这次都报导她,看了电影,演技也不咋地,绯闻倒是不少。后台很硬吗?

    倒是见到了归亚蕾,可惜因为没人打光,所以拍的照片不够清晰。归亚蕾穿的是宝蓝色外套,里面鹅黄套装,她是我喜欢的演员,从《奇迹》开始就很喜欢。19年前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1》里她也演了一个角色,19年以后,嗯,毕竟岁月流逝呀。看完电影我还去跟她拍了一张照片。

    签完名,照完相,剧组进场,有人问我,你是不是剧组的?在德国呆傻了的我,居然回答,不是。结果剧场外就剩下我就和另外两个人孤零零地等着。其中一位,号称也是“嘉宾”。但是硬是找不到名字,这会儿,他终于只好打开电脑,找到email让人看了,才给放进去。

    就剩两个人了,那一个就是排在亚洲小姐后面,也是很老实的那个男人。我们聊了聊,原来他是西班牙电影工作者,不过呆在柏林很久了。

    好在那位拿名单的小姐还是很诚恳地让我们等一下,又进去数了位子,一会儿出来带我进去了。我的熟人也到了门口。那个金光闪闪的女人也出来了,还问,怎么还领人进去?不是都没有位子了吗?那位小姐没理她,说还有一个位子呢,这时电影已经开始放片头了,我也顾不得再和熟人打招呼,直接跟着那位小姐进去,坐到了最后一排加出来的一张椅子上。一边还想着,可惜那位西班牙人进不了了。

    电影还不错。我惦记着金光闪闪说的话,留意着我周围的男人都哭没哭,我边上坐着一位留长头发,长胡子的男人,我眼角不时闪到他伸手到眼睛那儿抹眼泪儿。前面坐的也是个男人,也拿手擦眼泪了。女的就别提了,到点的时候,我侧头看看,我们这一排对着银屏的,脸上都亮晶晶的。

    初恋,以及英雄末路,这两点,是每个男人的硬伤,击中要害,怎么会不哭呢!嗯,为了不剧透,我就不再多说了。

    有一点,为什么台湾人说的国语和大陆人就是不一样呢?归亚蕾毕竟是从大陆过去的,但那个什么兰正龙,想不通为什么会红,说话一股台湾文艺腔。后来看的《love》里面,阮经天和赵又延就没有这么软嘛!

    还是感谢short1老师,预告片: 看不到的直接去这里:http://movie.mtime.com/109505/trailer/37380.html

    看电影

    never sorry(加对导演的提问)

    2012年2月12日

    never sorry

    感谢老公,帮俺一大早去排队买票,下午三点,我坐在电影院里看never sorry.

    跟我怀疑的一样,我在网上看到的那个片段,里面有个胖女人说大家叫艾“AI SHEN”的就是这个纪录片。只是我今天看到的电影里面,这一段,给删了,那个胖女人,坐在长长的一排衣服前,我还以为是哪个时装店老板,原来是洪晃。

    我看这个电影,主要是想看艾是怎么被老外神化的。

    主要内容:

    1,艾的家庭。他爹,他妈,他老婆,他儿子,他儿子的妈。那张在天安门广场掀裙子露底裤的照片,是他老婆。他儿子是“我跟我一个朋友生的”(艾原话)“怀孕了,我只好担起来”。对了,他给儿子起名字叫“艾老”。老子叫未,儿子叫老。

    2,艾的作品,他不动手,他只动嘴,动手的是别人。

    3,四川死难学生名单。

    4,成都拍《老妈蹄花》,被打。告状。那个祖国草泥马作品。

    5,瓜子作品。

    6,上海工作室被拆。

    7,被关,被放

    基本上作品中的视点,作者尽量在保持中立。网上有的片断有些更有没有进片子,

    观众:

    三点钟的电影,二点二十分我到的电影院,门口观众就排了三、四队十来米的队了,两点半多进场,应该不规定坐位,大家都想早进场占个好座儿。陆陆续续到了三点钟,观众席楼下基本连第一排都坐满了,楼上也坐了十、二十来人。应该说上座还是高的。

    有些人挂着绿的、红的胸牌,应该是媒体或者从业人员。大部分人从表情打扮上看,都是文青,文中,还有文中老年,基本上衣冠楚楚。但也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观众。比如我遇到的那位:

    在排队的时候就注意到一个打扮古怪的老太太,头包黄的花头巾,暗花外衣,站在边上拉着人说话,好巧不巧,等我这排都差不多坐满了,挤呀挤呀从边上挤过来一个人,在我旁边坐下,一看就是这老太太。还往下坐呢,就已经跟我说上话了,我急忙摘下耳机,才听明白跟我用中文说“你好”,然后就从袋子里翻出三张纸来给我看,问我认不认识,我一看是《茉莉花》,五线谱加拼音,我说认识,她问我会不会唱,我说会。她就告诉我她原来在哪里学中文,老师姓啥,她学得不好。。。因为她身上、嘴里气味有点不好,坐得又这么近,我正琢磨呆会儿俺嗓子会不会过敏(俺对刺激性气味过敏),她已经撇下我转头跟那边的男孩子说话了。“你会唱这个吗?”那男孩子又高又壮,把自己塞满了椅子和过道,正在吃一大合葡萄,听说连忙声明自己是一点不会中文。那老太太就跟他开始说呀说,那个男孩子也就听呀听,还请她吃葡萄,我想没看出来这男孩倒是耐性很好。有一搭没一搭,我继续戴上耳机,听big bang,等主持人上台介绍完,电影院里暗了下来,我正聚精会神打算看电影,老太太突然又回过头来跟我说话,“欢迎”。她说的是中文,我却完全摸不着头脑。眼看着银幕亮了起来,她不会在这个点上想起来要跟我唠嗑儿吧?“这是我的旋律,”她哼起来,我听不是《茉莉花》,更加莫名其妙,银幕上片头出来了,“每段重复,象这样。。。”“什么?!”我很想跟她说“我完全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我忍住了,我坚决地把头转向了银幕,她在我耳边说,“。。我写的词儿呀!你一会儿就知道了。。。”。我坚决不回头,心想,还有一会儿呀?!

    还好看电影的时候,她没说话,但是,电影刚结束,灯刚刚亮起来,她跟我又说开了,“我老师的老公跟艾是同学,他们很熟,艾来柏林他们都要见面的。”我用简短的“嗷!”字结束了这次对话。

    给导演的问题:

    导演是一位漂亮的小姑娘,美国人,用英文和主持人交流电影。

    说实话,撇开A这个本身有争议的人物,光看这个电影本身,拍得还是很好的,特别是节奏掌握得很好,观众提问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在电影里有一场很搞笑的戏,A在成都大街上吃饭,很多人慕名来看他(且不说那些人怎么知道他在《老妈蹄花》吃饭的),然后就有“警察”来,让A他们进去吃,然后A们就和“警察”斗智斗勇,“警察”拿录相机拍他们,他们中间就有人拿着录相机对着“警察”的头拍“警察”。然后面对面对着拍。

    我看到那些“警察”的制服胸前写着的“城市监督”的标志,怀疑会不会是老外导演把“城管”搞成“警察”了,“城管”来管A能否在街上吃饭是正常的,但“警察”的话,是不是越界了?而且也太滑稽了。本来想回家网上查制服的,再一想,倒不如直接问导演了。结果导演门儿清,告诉我,因为“警察”要找A的磋儿,大可以化装成“城管”。

    我无语。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已经被A洗脑了。还是真的是这样子。

    散场后不寻常的地方:

    1,出来的时候,听前面的中国人说,“怎么今天保安很多?”果然到前厅时看到有警察。5、6个的样子。柏林电影节看电影以来,基本没见过这阵势。

    2,观众出来有发礼物。我除了那个竖中指的小纸片没拿,别的都收集了。也算到此一游。喜饼也吃了,鸡蛋卷味儿,很香。那纸条是喜饼里的艾语录。

    艾把自己造成英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挣的是老外的钱,宣传的是政府的黑暗,总有积极的意义,哪怕影响不大。

    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