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看电影’ 分类的存档

【看电影】远离赌城

2009年11月16日

在下这部片子的时候,无意间从风行看到了国语版的《远离赌城》,很有意思的是,风行这个国语版前,还有一段影片介绍,是这样的:“。。。一部以独立制片方式出现的优秀影片,它关注与描磨两个生活失败者相爱后在赌城渡过的既辛酸又浪漫的日子。。。影片跟据小说家奥博来恩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这位作家在影片中真实描写了自己酗酒的生活,并在这部影片开拍前自杀身亡。这给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悲哀黑色的气氛。从影以来长久迷恋与拉斯唯加斯光怪陆离生活的导演GPS,这次将影片浪漫的情素以流畅节节奏体现于悲哀的气氛和压抑的场面中,布鲁丝与爵士歌手的吟唱,如同古希腊悲剧中歌剧合唱对剧情的评述。观众则惊喜地一睹好莱坞男演员尼古拉斯凯奇非凡的才华,他凭此摘下了奥斯卡与金球奖两项桂冠。而影片另一令人惊讶之处,是酷似性感女演员莎拉斯通的女演员依丽莎白休的精彩演技。。。”

说实话,如果是我自己选片子看,这部电影我是绝对不会看下去的。没有理由去看这种电影。既不能陶治情操,又不能建设社会,总之我完全无法产生共鸣。我是本能地讨厌一切病态的,非正常的人和事,而这部电影的两位主角,酒鬼和妓女,正是社会的阴暗面,没有阳光,对人类社会毫无建设,我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要以这样的人做为电影的主角。是想博取同情?还是想说,这样的人也有存在的理由?

特别最后他们做爱的那场,感觉就象是奸尸,实在不能想象有什么必要那么做,都分开了,还巴巴地赶过来,就是要完成这样一场变态的镜头吗?两个人手拉手,相拥而卧,然后一个死了就完了,非要这样一下,真是无趣之极。

过犹不及,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能描写的,从内容上早被先人写过了,然后又被从形式尝试个够,现在形式也被写光了,最后只能描写一些以前没人写的,不愿写的东西,花被人歌颂够了,再也翻不出花样了,就只能写插那朵花的牛粪了,或者写从牛粪里长出的蛆。

当然,蛆,你也可以把它写得很美,但是这部电影,真的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要说男女主角之间是爱情,不如说,他们两个一个是母性泛滥,一个是追求死前最后的满足。最不合逻辑的是那个酒鬼,完全不能想象平时对女性污言秽语的男人,在认识一个妓女之后就变得那么彬彬有礼,甚至纯真害羞得象个孩子—-尼古拉斯。凯奇的演技真的不错,在街上,在餐馆里,有几个镜头真是纯洁得象个安琦儿,倒是那个妓女的感情比较合逻辑,从一开始,她和酒鬼就跳出了妓女和嫖客的关系之外—-电影里,他们始终没有真正地做过,正因为这个,妓女才有可能在知道酒鬼寻死之后母性大泛滥,把酒鬼当孩子一下照顾和宠爱。其实这个女人一直是这样的,从她和拉皮条的那个人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挣钱一个挥霍。所以说妓女和酒鬼之间,完全就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

总而言之,这个电影太烂了。

——————————————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喜欢它的人,不要追杀我。呵呵

看电影

【知了会】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2009年11月9日

如果不是RS事先说了,我对这个电影的期待值也许不会太高,结果可能就是我会觉得这个电影很好看。但是,偏偏RS忍不住提前赞好,所以,俺看的时候,就一直在拿好的标准去衡量它,结果,搞得俺现在很纠结,实在不知道这个电影算好还是不好。

开始十来分钟,俺以为那又是一个跟《日出》、《日落》差不多的电影,言情的,对话的,小资得非常可以的那种。但片头出来以后,一路急转直下,虽然还是爱情,但完全不再象《日》片那样含蓄隽永温情。

如果这个故事用正叙的方法,会不会就没有象倒叙那样引吸人呢?

分析一下,电影里两条线:

一条:一对男女相爱,接着就审美疲劳,相看两厌,最后双双把对方从记忆里删除。要命的是删除记忆的基础是把所有记忆重新激活一次,就在激活过重中,男的爱情又复苏了,结果就出现了一边在删一边却要拼命保存的情况。最后记忆虽然删除了,但是双方却在第一时间又找到了对方,重新陷入爱情。

另一条:诊所护士爱上了主治医生,并与之有染,但却被迫删除了记忆,虽然没有了记忆,但对医生的好感却一直在护士的心里,导致一但机会允许,护士毫不犹豫并且又成功地引诱了医生。真相大白之后,护士愤然将病人的资料寄回给失去记忆的病人。

这两条线都在证明一个事实,爱情与记忆无关,与命运有关。命中注定那一个,就是那一个,无论如何挣扎,怎么也摆脱不了的。

有个小问题就是,那个女的怎么会出现在金凯利的脑袋里,并且跟他同谋逃走的?他们两个是约定在MONTAUK见面,虽然是那个女的说的,但梦却是男的做的,难道做梦也可以讲穿越的吗?这是我唯一没有想明白的地方。

从演员的角度来看,大部分演员表演得都很出色,哪怕是出场很短的医生太太,也演得非常立体。金凯利是过了五分钟才认出来的,不得不承认,他演得不错,虽然有的地方也有些夸张,但夸张得很有分寸,不象喜剧里那么变态。唯一不舒服的,就是那个指环王同学,看到他那双玻璃似的大眼睛,怎么也不能把他同人类归到一起,俺承认,这是俺的偏见,但是,实在无法控制,就象看过《断背山》以后,再在别的电影里看到那个演员,总觉得一股娘娘腔扑面而来。实在太可惜了。

看电影

【看电影】虎度门

2009年11月2日

首先,感谢会长推荐这个片子。我很喜欢。如果萧芳芳抽到两瓶润喉糖的时候,不那么过分兴奋,就更完美了。

不知道是不是做妈以后,对这方面的内容特别敏感,看电影的时候热泪盈眶了好几回,都是跟妈妈有关的。

第一次,袁咏仪说,她喜欢唱戏,因为她妈想看到她做头牌。我眼泪一下子就涌上来了。

当然,萧芳芳假戏真做,在儿子面前流泪,也很感人。

还有中间一次,我不记得了,反正也是类似的。

我现在看电影要求不高,能让我感动的,就是好电影了。

特别喜欢开头,戏台上两个演员,若即若离,兜兜转转,头上戴着的花翎象有生命似的,在空气中游弋,嬉戏。亦幻亦真。

片子里也没有什么好人坏人,也没有什么政治斗争,就是一个女人,戏里戏外,都是她的人生。

导演心地也很好。袁咏仪要上位,就特地安排了阿燕有喜,自然而然,顺水推舟,顺理成章地就让袁咏仪顶上了。完全没有啥急赤白眼的。

电影把戏曲演员刻划得很生动,演了一辈子戏,不知不觉就把戏带到生活中了。

看着看着,我就不由得想起当年看到的蔡正仁和梁谷音。

也是很大的角儿,但是在生活中,非常平易近人,虽然不再叫戏班,但是当时做团长的蔡正仁,就象一个大家长,特别护着小年青们,小年青们也都喜欢跟他,特别爱跟他开玩笑,他那时轻易已经不演出了,但大伙儿时不时起哄叫他来上一段,他也不说唱,也不说不唱,起哄几次,后来唱了,才一出口,大伙儿就喝彩。休息的时候,穿双老头鞋,不爱吃这里的西餐,自己带了炸菜咸鸭蛋来,就稀饭吃,看到我,还很客气地请我吃。

梁谷音当时有大戏,她的爱人也在剧团里,主要任务是戏里戏外照顾她。有一次正好梁谷音没戏,他们想去逛街,他爱人叫了我给他们带下路,没想到一带就带远了,结果梁谷音就对她爱人说,人家龙二天天忙团里的事儿,已经很辛苦了,你就让她休息休息,别让她再陪了。我听了很感动,而且的确也是马上就有别的事要做,不然我真的很愿意陪他们。

在电影的冲击下,现在戏曲已经渐渐式微,戏曲演员的出路也很窄,花了十几年,几十年学的东西,越来越不被人重视,那么些好东西,就渐渐被人遗忘,戏曲再改良,总斗不过电影,想起来,真是很无奈的。

看电影

【看电影】蓝风筝

2009年10月25日

《蓝风筝》,这是第二回看,故事情节都知道,再看一次,感觉就有点淡。如果是北京人的话,又是在胡同四合院里长大的,可能会更有共鸣。

从头串到尾的那个《乌鸦》歌,那个旋律,听着开头还入调,渐渐就变得拐扭,歌词也不口语化,结尾也结得突兀,很怀疑不是老北京传下来的。后来仔细看了片尾字幕,居然做音乐的都是日本人。这种没头没尾的结束,的确很有日本风格。

说实话这歌真的让我比较纳闷,一般来说,片头,片尾,再加上电影中间时隐时现的同一旋律,毫无疑问,这首歌的基调应该也是这个电影的基调,但我从歌词里,却不怎么能理解歌与电影内容的关系。小乌鸦受母恩,长大知道回报,如果单是指铁头和吕丽萍的关系,好象除了最后救母这段(而且也没救成)还擦点边,基本上跟电影没啥关系,母恩是受了,但回报真是远远谈不上的,如果往深里挖挖,非要说是隐喻的话,把母亲比作祖国啥的,我就更不明白了,这电影里面,母恩是一点挨不上,反而大有受虐待的意思。要不怎么会被禁呢。

说开了,其实这片子,基本上没啥可禁的,对反右呀,大跃进呀,文革呀,该批判的早都批判了。非要禁,我觉得应该是禁大哥的女朋友那一段,这是隐私呀,怎么能公开呢。所以得禁。

这部片子,归跟结底,就是用铁头家把那十来年里该发生的和不该发生的事都串了起来。铁头她妈就是个轴,连结着她娘家和自己三个家的轴心人物,命是苦了点,谁叫她要在这电影里头出现呢,所以只能是这个命。

电影是93年拍的,电影里的主要演员,大家都很熟了,演得都很平淡,比如濮存昕,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觉得很真实,生活就是这么的。

演得用力的是李雪健,得,从头到尾一居心叵测的样儿。人家结婚,他来晚了不说,弄一堆小玩艺儿,把马和羊算一家,结果那马的头还无缘无故就断掉了,要叫我妈说,怎么也是不吉利。背后打人小报告,把人家打成右派发配出去了,家里剩下孤儿寡母,等外面男人一死,他立马就上门找活儿。我不知道当时风气怎么样,院里对这样的情况会不会有风言风语,总之电影里是一片详和,小铁头生病,院里老太太晚上去看铁头,家里铁头睡着,吕丽萍和李雪健在家坐着,天都黑了,这老太太居然也没啥想法,感觉就已经把他们当一家人似的。就这么开通。有一场镜头,李一进门就要水喝,口气跟招呼老婆一样,都到这一步了,最后还再来个表忠心。

诂计要是换个别的演员,别老是折着脸的低着头的,从天真烂漫到后悔赎罪,一切大概也就顺理成章,令人接受,偏偏李雪健来演,整一个老谋深算。这个路子,可以一路跳到李雪健病后复出演的朱文的《云的南方》,也是把普通人的生活,演成莫名其妙。

相比之下,很赞那个演继父的。着墨不多,但很到位。

看电影

【看电影】买凶拍人

2009年10月19日

前两天有网民选出近六十年来最差的十本书,《鹿鼎记》居首,理由是,小无赖居然左右逢源妻妾成群,分明是在歌颂流氓手段和“一夫多妻”制。

看完《买杀拍人》,偶想,要是请网民们评近六十年来最差的十部电影,这部应该肯定会高居榜首,理由太明显了,杀人狂徒,以杀人为儿戏,血债累累,却逃过法网,逍遥法外;年青导演,不但自甘堕落,助纣为虐,还低级趣味,追求AV女角当情人。

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把这部电影从本质上批判一通以后,回过头来,纯技术上的,再看看这部电影的其它方面。

不能否认,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还是很搞笑的。之所以搞笑,基本上是因为那些角色太莫名其妙了。或者用流行的切口来说,就是太无厘头了。

无厘头是周星驰电影的标志,自从周的电影流行以后,香港很多电影也多无厘头起来。其实我真的不太能够理解这种无厘头有什么好的,更是不太能够理解我们泡网里面,至少有两个才女,都居然喜欢周的电影。难道生活就真的那样没有头绪,没有逻辑可循吗?

不能否认,无厘头里也有天真,认真,也有真情流落,但我觉得如果是发生在小朋友身上,还可以理解,但是老是发生在一个成年人身上,是不是有一点发育滞后的现象呢?

也许大家都比较喜欢爱小朋友的缘故,或者本身就是小朋友的缘故,对无厘头的现象还是可以接受的,比如那个刘以达,本来就长着一张很欠扁的脸,再对着镜头说上一大段很欠扁的台词,结果就比较搞笑了,就看到《蜡笔小新》里面那个正男似的。

基本上电影前面大半部就是这样的无厘头,如果无厘头还可以原谅的话,后半段的弱智就不可原谅了。整个的整个,就是因为杀手没来得及说那句关键的话,而那位导演要求重拍起。自那以后,整个儿就是荒诞了。总之,导演(不是戏里的导演,而是电影导演)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观众就是傻子。你说一百来个人不跑,他们就都蹲地上不跑,你让他们关小黑屋他们就乖乖呆小黑屋,没人看着也不动,你不让老伯进门喝茶,他们就得呆在铁栅外面,你让警察学习穿墙术穿过铁栅进来他们就一声不吭能够进来。你让杀手逃跑他们就能搞个出口逃跑,那个出口前面一百来个人包括饭店老板一个都不知道。

嗯。导演呀,偶其实很想告诉你,做电影的,蒙太奇切换镜头就不说了,至少,配音对口形总可以吧?就算别的杀手说的不是标哥,但那位青年才俊第一个片子能剪那么好,就算不对口形配音,这里多剪一刀,切个镜头,配个画外音啥的,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人都死了,目的都达到了,杀手是这个不是那个,又有什么关系?非要搞出后面那么弱智一段,是为啥呢?

最后说一句,《买杀拍人》,在香港电影里最多就算是一个非主流,看惯香港警匪片黑帮片赌王片鬼片啥的观众们,看了这个电影,有点新鲜好玩的感觉。也就这些了。

看电影

【看电影】柏林苍穹下

2009年10月12日

停了两回,终于看完了《柏林苍穹下》,才发现,俺不做文艺青年,真的很久了。上次看,是八年前了。

而且又发现,我记忆中很多《柏林苍穹下》的镜头,其实是《天使之城》里的,这不能怪我,谁叫《柏林苍穹下》和《天使之城》是父女关系呢,区别就是父亲是欧洲人,女儿是美国移民。《天使之城》的编剧就是《柏林苍穹下》的导演维姆•文德斯,作为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文德斯其实一直是以美国为工作基地的,1986年他抽空回了趟德国,拍了《柏林苍穹下》,过了把拍欧洲文艺片的瘾,顺手拿了87年戛纳最佳导演奖,拍拍手,又回美国去拍他的商业片了。

比起女儿,这个做爸爸的真的很闷很闷,黑白为主,大段大段的旁白,基本没有情节,如果对欧洲,对德国,特别是对柏林没有一定的热忱,要支持到片尾,应该很不容易。欧洲文艺片往往如此。

拍摄本片的时候,柏林墙还没有倒,现在闻名的旅游点波茨坦广场在电影里还是一片荒地。天使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是站在残破的纪念教堂顶上,没有安详宁静的民居,镜头穿过一间一间房间,天使听到的声音,都是压抑,疑问,自省,挣扎,叹息,几乎没有亮点,黑白的色调,干净,阴冷,没有阳光,人们穿着厚厚的衣服,把自己裹得紧紧的,没有对话,没有交流,互相隔膜。

说实话,我真的讨厌那些个天使,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是干嘛吃的,就是听人家自言自语吗?最讨厌就是动不动就拿个头去贴住人家的脸,要不就是在人家的身上东摸西摸,要多猥亵有多猥亵,如果真有这样的天使,我真是要给他们恶心死了。

当然,除去那些个变态天使,电影镜头下的柏林,还是有些看头的,如果天使的存在只有一个理由的话,那就是见证,柏林的历史见证。这些话痨们哪!

第一个镜头里天使站在一个破教堂顶上,这个破教堂的全名叫威廉皇帝纪念教堂,位于柏林西区最热闹的商业中心,在西柏林时代就等于是市中心啦,自从二战被炸损以后,德国人也不去修它,只在旁边新修了一个现代风格的教堂,而这个破教堂就原封不动的留着,以供后人瞻仰。德国人的思路很清晰,二战不是希特勒搞的吗?但那是德国民族的毒瘤,毒瘤就得彻底割掉,剩下的还是好的健康的。不象日本人!除此以外,片中还闪现了一些二战时的纪录片镜头,比如死去的婴儿,也算是一种警示吧。

不知道大家还没有没印象,就是天使投胎前一段,一个天使冲一堵画得乱七八糟的墙走去,然后镜头拉高越过墙头,对面又走来一个天使,然后两个天使在墙的那一面相遇,两个就BLABLABLA,作为背景可以看到天使身后是一片空地,还有两个士兵和一辆吉普车,然后镜头一转,墙的这边作为了两个天使的背景,可以看到,这边的墙上白花花的什么也没有。看到这里,不知道有几个同学意识到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柏林墙。就是这样一堵不起眼的墙分隔了东西柏林差不多三十年之久。如果你还没有想到这是柏林墙也没关系,镜头还在继续,地上突然多出了一段脚印,那两个士兵寻着脚印找去,当然看不到一个天使抱着另一个天使,然后。。。。。世界突然有了色彩,被盔甲砸醒的天使倒在一堵画得五颜六色的墙前面,他成了人!而那后面那堵墙就是后来经常可以在明信片上电视上有关柏林墙的介绍上看到的柏林墙的流行版。你看出来了没有?
白墙那边是东柏林,彩墙这边是西柏林,导演把天使从东柏林越墙丢到西柏林算是投胎成人,导演给人洗脑的意识太明显了。

其实影片里到处有象纪念教堂,柏林墙这样的细节,如果对柏林没有足够的了解,看过了也就看过了,要不怎么会觉得闷呢。

不过,除了这些,还可以看看女演员的腿,这是我见过的最完美的腿了,百看不厌,还有想写情书的,也可以把最后女演员说的那段抄下来送人,很有韵律之美。

对了,《柏林苍穹下》的中文字幕,翻得应该可以,但好象是从英文版翻过来的,有些词跟实际说的不同,但意思是到了。很可惜,欧洲电影太小众,中文字幕太少,有些很好玩的片子,都找不到字幕,太可惜了。我其实有好些个好玩的片子。。。。。。BLABLABLA。。。。。。

看电影

再谈自由梦

2009年10月10日

张震在戏里是当时的先进文人,据说也是有原形的,这样的文人,追随梁启超,为国奔忙,是一个有理想向往新的生活的人。戏里重要的戏眼就是,他曾在报上发表文章,反对纳妾。这个情节,是由舒淇在张震打算帮小妹赎身时提到的。舒淇这句话,就象是一个线头,提起这个线头,就提起了整个自由梦,所谓牵一发动全身是也。如果这个情节忽视了,对这段戏的理解就不准确了。

舒淇在的地方,肯定不是张震家乡,象张震这样一直在外奔忙的人,你说他到了一个地方,会在哪里落脚呢?旅馆客栈?未免太冷清寂寞,也不是一般文人骚客晚上酬唱的场所。中国传统的,歌妓,诗妓,到后来的倌人所处之地,都是一脉相承,是做在外客游的文人落脚之处的。张震长年漂泊在外,这样的落脚处,据我想,应该不止一处两处吧。这一点,应该想明白才行。

再说舒淇,我们不说她接过的客,只说她接触过的人,应该也不止张震一个。但是张震最后得到了她的心。我说的是最后。一个倌人,特别是一个很红的倌人,又象舒淇这样体贴,善解人意的——从她对张震周到的服侍就可看出,很明白自己的身份处境。识分寸,有进退,也是张震喜欢她的地方。

我不能想象张震会去喜欢一个咄咄逼人,一上来就要张震负责终身的倌人。

所以,一开始,两个人之间就应该有默契,张震是不会纳妾的,而舒淇也不会要张震负责终身,舒淇一直牢牢记着张震写的文章,不会自讨没趣儿。有了这样的默契,才有两个人的开始。

说小妹很有心机啥的,我觉得那是想得太多,小妹只是一个道具而已,一个打破平衡的道具。原来一切都平平顺顺,但是自从小妹有了身孕,而张震要帮小妹赎身开始,平衡被打破了。

原来以为不可能的,变成了可能。舒淇以为自己看到了希望,为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张震可以出手相助,那么,为舒淇,一个和张震如此亲密,体已到可以无话不谈人,应该更理所当然。换作任何一个女人,都会有这样幻想,更何况舒淇是真的喜欢张震。

舒淇是这样想,张震未必。以张震的风采,有几个舒淇不为过的。娶了这一个,别的怎么办?况且张震自己在报上写文章,口口声声反对纳妾的。有几个红颜知已是一回事,那是风雅,娶回家又是另一回事了。朋友们会怎么看自己,梁公又会怎么看自己,报国未成,家里倒添人口,无论如何说不过去,所谓匈奴末灭,何以家为。再有,自己常年在外,已经很对不住家里,再添几个,岂不更加无趣。

虽然这样,毕竟还是有感情。当舒淇的终身问题逼到面前,张震无法回答,也无法再面对舒淇,只有逃情而去。

其实舒淇也可以选择不问,那大家还是可以照样如此相处下去,张震来这此地,仍然会来找她,但转眼红颜即老,如果可以,张震应该是她最好的选择,而且小妹之事,又叫她似乎看到了希望,教她如何肯放弃这最后一问。

张震最后的逃情,应该也不出舒淇的意料,舒淇做了这么些年倌人,没见过,也应该听过,只是临到自己身上,格外痛些。舒淇最后看完张震的信,也不过只是抹了抹眼眶,而已。

这一切,不应该是舒淇的错,也不应该是张震的错,也不是小妹的错,侯孝贤只是在讲述一个发生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的爱情故事。这也是我反对侯孝贤刻薄说的理由。所有的感情都是真的,但命中注定不能完满而已。如果说恋爱梦有点传奇了,那自由梦就是一个在人间经常重复的真实故事。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生的爱情,经常的结局就是这样无奈的。

也许,这也是侯孝贤一段无可奈何的爱情的折射呢?

舒淇最后应该也不会做老鸨,她要是有这个心劲儿,应该有手段降服张震,毕竟红倌人都做了这么些年了,看也看会了的。嫁人是一个可能。胭脂店不可能,寡妇门前还是非多,更况何她这样的出身。去乡下,她的气质是藏不住的,所以一个人终老,基本不成的。
————————————————————————————

有一个办法,可以圆舒淇的自由梦。

就是学她的祖奶奶,来个红拂夜奔,拖了行李,直接去找张震。

“妾深为先生拳拳报国心所感,弱质之躯,虽不能如男儿八方效力,但愿随侍先生左右,以解先生奔波之劳,若先生不弃妾蒲柳之姿,当容妾追随,以当报国。BLABLABLA。。。。”

以张震的为人,舒淇这样投奔于他,他断无法将舒淇拒之门外。再说,有红颜知已投奔,在江湖上也是一段风流佳话,张震的同志们决计不会因此病佝于他。

等到时间一长,生米做成熟饭,这个妾,不纳自纳了。

可惜舒淇生得早了点,晚上个二三十年,就是宋庆龄,赵驷小姐的身份了。

看电影

最好的时光

2009年10月4日

看完了最好的时光,怎么说呢,这三段梦都似曾相识,《恋爱梦》是《风柜来的人》,《自由梦》是《海上花》,《青春梦》是《千禧曼波》,我觉得,与其说电影记录了三个女子最好的时光,不如说,电影要记录的是侯孝贤自己最好的时光。无非是借他人之巢臼,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上网找到这段话,

“生命中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构成不了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譬如年轻时候我爱敲杆,撞球间老放着歌Smoke Get in Your Eyes 。如今我已快六十岁,这些东西在那里太久了,变成像是我欠的,必须偿还,于是我只有把它们拍出来。”这是侯孝贤拍这部电影的初衷。

这段可以说是对《恋爱梦》的诠释。这是老侯自己的青春,一切都是那样单纯。最初的爱恋,象茸生的青草,漫无边际地滋长,让我想起那个半夜骑车到我楼下,痴望我房间灯光一个小时,再骑车回去的那个人。

《自由梦》,这个梦,是真的一个梦了,梦幻泡影的梦。从头到尾,男女主人公就是在梦里,彩色的,但是没有声音。那个梦太易碎了。

我最喜欢这段。因为它的精致。无论是服装,头发的式样,道具的摆放,都非常有味道。比如他们的镜子,不用的时候都用一块红布罩着,用心到这样,侯孝贤是真的喜欢那个时候的那种场合了。脸盆,毛巾,小圆桌,有些细节是《海上花》里有的,有些没有,我都很喜欢。张震的扮相,是这个时候最好,温文尔雅,又不失英气,据说喝酒听唱那几折,都是喝到醉拍的,反而感觉很准确。

不用演员开口,而用字幕,这个手笔,不愧是侯孝贤。用字幕,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滞后,情节滞后,情绪也滞后。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默片时代阮伶玉拍的女工,在病床上的呼喊和控诉,只见她对着镜头,握着拳头悲愤地动着嘴巴,下一秒打出大大的字幕才是她喊出来的话,感觉总要憋口气才跟得上趟。诂计侯孝贤是接受上《海上花》的教训了,一批演员,除了刘嘉玲,都捋着舌头说上海话,虽说当时倌人相公也来自天南地北,但毕竟是硬学来的,跟生活中的感觉总差着点儿。特别是梁朝伟,不说话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戏好。这回干脆一句不说,还真的不错。反正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就是沉沉的,闷闷的,配上字幕,完全跟观众们隔了一层。就是一场梦。

《青春梦》,说的是欧阳靖的故事,放在这部电影里,我总觉得有点突兀。侯孝贤把这段放在片尾,应该跟年代无关,非要说个理由,只能说,侯导想返老还童了。

影片的音乐,很好,特别是第一个《恋爱梦》里的,下片子的时候,正在做别的事,就听到了一段音乐(原来以为是RAIN AND TEARS,刚看了DODO的影评,原来是《Smoke gets in your eyes》,赶紧改了。),吸引了,就看了起来,其实开始几个镜头非常闷的。

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