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正好天气好,带着心情也靚,一时冲动,就去波次坦广场的商场里排队买票。啥票?柏林电影节的票。
对年年不拉的柏林电影节,真的是很审美疲劳了。特别痛恨的就是排队买票。有一年,我拿到一张akkreditierung的卡,那时候年青,为了看电影,天天早上八九点到一个大楼,宽长的大台阶,队伍从底楼排到三楼,每天站上两三个小时拿票,每天来回奔波,从早到晚看上四五场电影,整整一个电影节。从此以后,落下毛病,看电影看得晕头晕脑倒也罢了,从此再也不肯为了看电影排上两三个小时的队了,宁可不凑这个热闹。
柏林电影节的票务也差不多年年有变化,原来的akkrediterung卡,50欧,电影随便看,只要拿得到票,有些场次不用票,凭卡直接就能进,不过这卡要是从业人员才能申请。
普通观众当年可以花100欧元买通票,也是可以看所有电影,前提是,你拿得到票。
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划算的,一场电影节电影大概8到12元一张票。但后来,普通观众的通票就没有了。
而且,除了媒体,参赛影片剧组人员,工作人员以外,不管你什么人,电影从业人员也好,普通观众也好,要看电影,都得排队。这也算是柏林年年的一大奇景了。媒体和参赛影片的剧组人员,他们有另外渠道,但也得先去拿票,只是人就少很多。媒体有专门的媒体场次,不对外,参赛影片的剧组人员,到了柏林大多抓景时间玩,逛街,买东西,难道一天看上一两场电影。
这两年总算先进起来,可以网上订票。刷票之快可比春运。但是订完票,你照样得到票亭去拿,拿票就得排队。
我昨天去的票亭预售前三四天的票,我想看的AWW的票是星期六的,排了两三个小时,我还算有经验,心平所和,等排到我,票早完了。没办法,白排肯定不甘心呀,只好买了一张台湾小吃的电影票。
待续。。。
看电影
最近两年,柏林电影节已经没什么看头。但是今年,因为华语片又聚集起来,所以又提起一些兴趣。
主要华语电影有
《白鹿原》 必看。认识导演和摄影。
《金陵十三钗》 不看。
《龙门飞甲》看。听国内说得那么差。但再差也差不过13叉吧。
《妖街皇后》可看。
《10+10》侯孝贤领头召集二十位台湾电影导演拍摄的短片,买得到打折票看。呵呵。老侯为扶持台湾青年导演也算大费苦心。但是20个导演,台湾咧,凑数也得凑半天吧。。。去年力撑的一个导演,那个电影就跟打水漂似的。
《LOVE》钮承泽,情人节放,应景,跟老公去看。哈哈哈
《饮食男女2·好远又好近》看。
《大闹天宫3D》看。带老公或小朋友去看,心情好复杂,我看的时候,还是小孩子一个。希望里面的京锣有改,不然太吵吵得慌
在短片竞赛单元中:
《失落之地》看看有没有半价票。
《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青年艺术家孙逊创作的木刻动画短片。看这称呼,看这名字,肯定是那种便秘电影。
还有一个关于AWW的记录片,也一定要看。就是想知道这次是不是打算把他造成神。有个老外的记录短片里,居然有个女的(拟似一虎八奶图里的胖大妈)说人家都叫艾为“AI SHEN”,我不知道中文是艾神还是爱神,反正鸡皮疙瘩掉了一地。额滴娘,就是敢吹呀!
看电影
纪录片
以下为youtube上的介绍:
“2010年7月24日,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用视频记录下自己一天的生活,并上传到youtube,共同参与life in a day的制作,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实验。”
其中在德国,发生了“爱心游行”人挤人挤死人的惨事。不过除此之外,基本上都是以小人物为主的叙述,所谓人生百态。
此片有中文字幕。
看电影
影片及英文字幕下载链接:http://www.filecrop.com/Sonnenallee.html
楼下youtube在线直播,是制片公司上传的非公开链接。作个记号。
看电影
都讲一个老爸和几个儿子,都是布拉特皮特演的老二,感觉有点象,老爸爱儿子,兄弟爱兄弟,这两个片子出品年月也很近,一个是94年,一个是92年。
秋日传达中的皮特
大河恋里的皮特
感觉更喜欢秋日传奇一点。大河恋里的布拉特皮特那真是叫个不可救药,死不足惜。
总算看出来为什么女的都喜欢布拉特皮特了,原来他一贯演很野性很不羁很强壮很浪漫的介于男孩儿和男人之间的那种,关键时候还会哭,女性的母性都给激发起来了。
可怜的其实是那些大哥们,规规矩矩,追求事业,最后在家里反而不如二弟得宠,心理上肯定不能平衡。秋日传奇里的大哥曾讲,我处处守规矩,你处处都不守规矩,但是家里的人,爸爸,弟弟,连弟弟的媳妇,都最爱你。
不过也是,看完电影,记得的可不就是皮特演的那个吗。大哥脸长啥样,早都想不起来了。
秋日传奇里最令俺映象深刻的是皮特杀了德国人割了头皮以后,他大哥去看他,走到帐篷门口,镜头移过来,皮特拿了刀高度紧张神经兮兮,真是我见犹怜,何况老~~兄你!
看电影
柏林电影节都过去很久了,我的功课还没还清。呵呵,如果再不写,可能就忘了。
不过也好,会忘掉的,可不就是让他忘掉吗。
说回柏林电影节。嗯,如果说,目前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很古典很儒家的导演,很可惜,他不在中国,他在日本。他的名字叫山田洋次。
自从在53届柏林电影节上看了《黄昏的清兵卫》以后,我对这个小老头就非常注意,可以说,黄昏的清兵卫,是我少数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05年他又有一个类似的电影《隐剑鬼爪》,也是讲武士的,但是比黄昏的清兵卫要阴郁一点。
08年的《母亲》我没有去看,今年有时间,看了他的《弟弟》。《弟弟》虽然不是山田洋次最好的作品,但是他的水准在那里,去看的人是不会失望的。
《弟弟》是闭幕式电影,电影宫里1600多个位子,差不多都满了。这里要提一提柏林电影宫,电影宫是柏林电影节的主会场,只有一个影厅,上下三层,银幕长宽20X8M,外面的楼层上下六层,以借观众出入。这样的电影院,这次柏林电影节优惠票居然3,5欧元就可以买到,比国内便宜太多太多。
《弟弟》是一个哀伤的故事,但是整个电影一如继往秉承山田洋次诙谐,淡雅风格,“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日本另一个著名的导演和演员北野武也在其中串了一个角色,如果有决定权,我倒很愿意给他发一个最佳男配角奖的。
不知道为什么,山田洋次虽然很积极地参加柏林电影节,但他的电影却一直没有得过金熊奖。山田洋次本人倒在这届电影节上得了“金摄影机奖”(特殊贡献奖)。可见柏林电影节很有问题。柏林电影节政治性太强,不能算是纯粹的电影艺术节,当然这和柏林电影节的历史有关。有时间白活白活这个。
山田洋次虽然是个标准的日本人,我诂计,他个子大概只有一米五,站出来跟某中学校工差不多的感觉,但是不影响我对他的尊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他还带来了另一个电影在青年论坛里放映,这部电影是由他06年在日本成立的电影学校的师生共同拍摄的,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曾经是日本旧片场的一条小商业街上的故事。山田洋次也把名字属在导演一栏。这跟有的导师把名字属在学生论文里不一样,这样的属名法,大有以自己的名气提升这部学生电影人气的目的。电影放完以后,山田洋次也亲自和师生们一起走上舞台,讲述这个电影,推荐自己的学生,对后辈殷殷扶持之意,溢于言表。
台湾的侯孝贤在这次电影节上也有类似的属名,他作为了台湾新晋导演侯季然执导的影片《有一天》监制。这个电影也在青年论坛上放映,在片后剧组成员与观众交流的时候,侯季然也明确说了,侯孝贤其实只是推荐了电影的剪辑人等,并没有具体参与影片的拍摄工作,但是侯本人对后辈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
我倒是想不出,在中国大陆有哪个导演肯这样提携后辈的。一代代的好象都是孤军作战。
看电影
今天晚上,余男亲手把最佳编剧奖授给了王全安,十年前的一幕又在同一场景上演,柏林电影节真是,令俺很无语。一定要这样吗?
太过戏剧化了。
两个人在台上简单地拥抱,与三年前的激情拥吻相比,天差地别。
看电影
看的第二个电影就是《艋舺Monga》 。标准的商业片,去看这个电影,是冲着票房记录打破《阿凡达》去的。
果然是商业片,黑帮,妓女,兄弟情,仇杀,该有的元素都有了,而且拍得也好,画面,角度,镜头处理,都很流畅,演员也好,虽然很年轻,但,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些演员,在大陆是找不出来的。为什么大陆就没有这样的年轻演员?有的就都是些娘娘腔的超男呢?
影片里亮点很多,叙事手法也很赞,应该是我近期看到的最好的国语电影。拿台湾电影来比,好过保持以前票房记录的《海角七号》,也好过冗长沉闷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印象里,台湾电影都是艺术片,文艺片,象这样的直奔票房的纯商业片,好象还是第一次。但跟《三枪》这样的比起来,境界上又要高出很多。
同去的德国朋友看完说,让她想起了《教父》,外国人这么说,应该也算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我是理所当然地想到了《美国往事》,不过片断上可以,整体上《艋舺Monga 》还是无法超越他们。
《艋舺Monga》好就好在它把各种元素很和谐地揉进了一个电影里,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就没有特别让人另眼相看的地方。我也懒得分析了,左右不过是些从其它电影影评里能看到的,总而言之,不错,推荐大家看就是了。
电影结束以后,剧组上台,第一次亲眼看到钮承泽,发现是演的灰狼的。难怪灰狼文艺腔太浓,不象黑道人物。
据他介绍,《艋舺Monga》表现的是台北八十年代的情况,艋舺就是台北的源起。让俺有点吃惊,从别的电影里看到的台北好象不是这样的。艋舺的热闹跟上海的城皇庙有一拼,但我不能想象城皇庙那儿有黑帮仇杀,我也不能想象台北当初这样,香港倒能想象。
电影里有点硬的地方是:为什么蚊子对志龙老爸的感情象对自己的爸爸呢?
电影交代不过去,他们第一次见到是吃饭,第一个镜头,GETA戴了一个很可笑的洗澡用的塑料头套,亲自下厨,吃饭的时候,又把砍下来的手指头象凤爪一样用筷子夹来夹去,第二次见面就是犯错以后受罚,GETA把和尚打了个半死,后来送他们上山又见过一面,感觉到此为止,没有感情上的亲近,然后马上就是在街上看到GETA,就巴巴儿地买了鸡腿送过去,好象为了后面的情节需要,硬把他们的关系拉近似的。中间没有可信的过渡。就这一点,算是情节上的勉强吧。
影片最后墙的意象很好,里外两个世界,四个小子先爬上去,再把蚊子拉上去,然后就一去不回头。
天涯里有很多剧照,但可恨链不过来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83538.shtml
看电影
这些年来,对电影节真的是审美疲劳了。太疲劳了,所以这次只是意思意思去看了一些。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让我觉得很舒服的,就象那次看《黄昏的清兵卫》一样舒服的,没有。
最早看的是《团圆》,看的是比公开首映还要早的媒体映。
可能是对剧本太熟了吧,象对王全安的其它几个电影一样,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没什么出乎意料的地方,可以说,我是耐着性子看完这部电影的。
全片全用上海话,只凌峰说普通话,莫小棋的上海话是学来的,有点硬,不过外人听不出来,更不要说外国人了。
关系还是三角,一女两男,差不多所有王全安电影都是一女两男的三角,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总是一个是丈夫,一个是情人,中间夹个女人。从惊蜇到图雅到纺织女工加上团圆,没一个不是。无非是女人的年龄一点点大了,到了卢燕,成了老太婆。
莫小棋的角色,剧本里本来没有那么多的戏,在电影里面加了很多。章子怡第二?
凌峰演得很糟糕,他本来是主持人,话多得要死,要他把自己关起来,改成另外一个人,都这把年纪了,二十年没演电影,本性难移,非要演成电影里的那个,结果就成了“套中人”,从头到尾象在本体外糊了个纸盒子罩着。他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是刚下出租车,那个表情,应该是悲喜交集,但凌峰的脸上,仿佛他在便秘,电影还给了个几秒钟的特写,对着这几秒钟的便秘镜头,偶先是想笑,接着又有点想吐。
还有后来三个加起来两百多岁的人,在饭桌上回忆青春,每人唱了一首歌,这是怎么样的折磨呀,凌峰唱的好象是他自己写的歌,拍着桌子,慷慨激仰,使劲想骟观众的情绪,卢燕唱的是天涯歌女,她老公唱了一首当初上海舞厅里流行的歌,我就纳闷,丫一个当年进上海城里的解放军下级军官,又不是上海地下党,怎么会唱这种歌?!
虽然王全安的电影,我没一个感冒的,但是柏林电影节往往出人意料,就象当初图雅获奖一样,也许这个电影会得个啥无足轻重的小奖之类,也不奇怪。
同学们能看出来这是2000年左右的上海吗?感觉就是三十年代的旧片呢。
第二个看的就是《艋舺》。
看电影
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