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看电影’ 分类的存档

白站两个多小时

2012年2月10日

昨天正好天气好,带着心情也靚,一时冲动,就去波次坦广场的商场里排队买票。啥票?柏林电影节的票。

对年年不拉的柏林电影节,真的是很审美疲劳了。特别痛恨的就是排队买票。有一年,我拿到一张akkreditierung的卡,那时候年青,为了看电影,天天早上八九点到一个大楼,宽长的大台阶,队伍从底楼排到三楼,每天站上两三个小时拿票,每天来回奔波,从早到晚看上四五场电影,整整一个电影节。从此以后,落下毛病,看电影看得晕头晕脑倒也罢了,从此再也不肯为了看电影排上两三个小时的队了,宁可不凑这个热闹。

柏林电影节的票务也差不多年年有变化,原来的akkrediterung卡,50欧,电影随便看,只要拿得到票,有些场次不用票,凭卡直接就能进,不过这卡要是从业人员才能申请。

普通观众当年可以花100欧元买通票,也是可以看所有电影,前提是,你拿得到票。

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划算的,一场电影节电影大概8到12元一张票。但后来,普通观众的通票就没有了。

而且,除了媒体,参赛影片剧组人员,工作人员以外,不管你什么人,电影从业人员也好,普通观众也好,要看电影,都得排队。这也算是柏林年年的一大奇景了。媒体和参赛影片的剧组人员,他们有另外渠道,但也得先去拿票,只是人就少很多。媒体有专门的媒体场次,不对外,参赛影片的剧组人员,到了柏林大多抓景时间玩,逛街,买东西,难道一天看上一两场电影。

这两年总算先进起来,可以网上订票。刷票之快可比春运。但是订完票,你照样得到票亭去拿,拿票就得排队。

我昨天去的票亭预售前三四天的票,我想看的AWW的票是星期六的,排了两三个小时,我还算有经验,心平所和,等排到我,票早完了。没办法,白排肯定不甘心呀,只好买了一张台湾小吃的电影票。

待续。。。

看电影

62届柏林电影节

2012年2月7日

最近两年,柏林电影节已经没什么看头。但是今年,因为华语片又聚集起来,所以又提起一些兴趣。

主要华语电影有
《白鹿原》 必看。认识导演和摄影。
《金陵十三钗》 不看。
《龙门飞甲》看。听国内说得那么差。但再差也差不过13叉吧。
《妖街皇后》可看。
《10+10》侯孝贤领头召集二十位台湾电影导演拍摄的短片,买得到打折票看。呵呵。老侯为扶持台湾青年导演也算大费苦心。但是20个导演,台湾咧,凑数也得凑半天吧。。。去年力撑的一个导演,那个电影就跟打水漂似的。
《LOVE》钮承泽,情人节放,应景,跟老公去看。哈哈哈
《饮食男女2·好远又好近》看。
《大闹天宫3D》看。带老公或小朋友去看,心情好复杂,我看的时候,还是小孩子一个。希望里面的京锣有改,不然太吵吵得慌

在短片竞赛单元中:
《失落之地》看看有没有半价票。
《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青年艺术家孙逊创作的木刻动画短片。看这称呼,看这名字,肯定是那种便秘电影。

还有一个关于AWW的记录片,也一定要看。就是想知道这次是不是打算把他造成神。有个老外的记录短片里,居然有个女的(拟似一虎八奶图里的胖大妈)说人家都叫艾为“AI SHEN”,我不知道中文是艾神还是爱神,反正鸡皮疙瘩掉了一地。额滴娘,就是敢吹呀!

看电影

看电影:life in a day

2012年1月8日

纪录片

以下为youtube上的介绍:

“2010年7月24日,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用视频记录下自己一天的生活,并上传到youtube,共同参与life in a day的制作,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实验。”

其中在德国,发生了“爱心游行”人挤人挤死人的惨事。不过除此之外,基本上都是以小人物为主的叙述,所谓人生百态。

此片有中文字幕。

看电影

看电影:sonnenallee 德国(新增影片和英文字幕链接)

2012年1月8日

法国纪录片babys

2010年10月3日
自从看到这个电影的广告,就一直期待了,今天终于看到。

◎译  名 阳光宝贝》2010年法国最新纪录片DVD中字
◎片  名 Babies
◎年  代 2010
◎国  家 法国
◎类  别 纪录片
◎语  言 英语/日语/蒙古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6.3/10  679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1020938
◎文件格式 XviD + MP3
◎视频尺寸 640 x 360
◎文件大小 1CD 49 x 15MB
◎片  长 01:19:02
◎导  演 托马斯·巴尔姆斯 Thomas Balmes
◎主  演 Hattie ….Herself
Mari ….Herself
Ponijao ….Herself
Bayar ….Herself

◎简  介

从北美洲的美国到亚洲的日本,再到非洲的纳米比亚和亚洲内陆的蒙古,《阳光宝贝》忠实地记录了四个婴儿从在妈妈的肚子里孕育,到呱呱落地的襁褓之中,再到走出其人生第一步的过程,当中夹杂了父母与亲友的喜怒哀乐,是一部相当值得为人父母者一看的电影。

《阳光宝贝》以一种令人晕眩的真实视角和快乐欣喜的心情同时记录了4个新生儿的成长轨迹,他们分别是——Ponijao,女孩,她和家人一起住在非洲西南部的一个名叫纳米比亚的国家里,位置是原驻民族地区奥普沃附近;Bayarjargal,男孩,身处蒙古的巴彦钱德曼;Mari,女孩,住在日本的东京;哈蒂,女孩,来自于美国的旧金山。

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次呼吸、啼哭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在跨度为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将会跟随他们一起经历伴随着生命所创造出来的所有奇迹与喜悦。

◎剧  照






幕后花絮

为纪录片开创一个全新的纪元

由之前曾经拍摄过多部纪录片的法国电影人托马斯·巴尔姆斯(Thomas Balmes)执导,《阳光宝贝》的原创立意电影下载和纪实概念则来自于制片人阿兰·夏巴(Alain Chabat)的特立独行的想象力,他们势必将会重新定义纪录片领域的覆盖范畴和规则……这部纪录片捕捉到的是人类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体验的生命旅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倍感熟悉的同时又充满着新奇的气息。2005年,巴尔姆斯与夏巴正式合作,开始了《阳光宝贝》的录制工作,而被选中的小孩分别来自于全世界的4个不同的大陆,以巴尔姆斯的话说,他们决定以一种极具创新概念的拍摄野生动物的方式和手段来记录人类婴儿从出生到成长的不同阶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托马斯·巴尔姆斯就一直以纪录片导演的身份稳固地驻足于这个行业当中,而且最为擅长以一种国际化的视角来关注一些时事的话题和具有争议性的素材内容,比如说2000年的《恭迎救世主》(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e Papuans)以及随后的续集之作《等待耶稣》(Waiting For Jesus),就是在检验巴布亚新几内亚丛林中的基督教的存在体系;还有2004年的《遥远的工厂》(A Decent Factory),对焦的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时所能产生的剧烈的火花。至于巴尔姆斯的法国电影搭档阿兰·夏巴,最初的时候则是以一位喜剧演员的身份走进这个行业的,曾经为法语版本的《怪物史莱克》(Shrek)配过音,而且还自编自导自演了法国的票房大片《美丽新世界II之女王任务》(Astérix & Obélix: Mission Cléop tre)……事实上,夏巴差不多从11年前开始,就已经产生了想要拍摄一部围绕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生儿的成长展开的纪录片的想法,他回忆道:“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电影前提,通过大银幕来观察婴儿们的一举一动——没有评论或旁白,只有音乐,肯定能够引发巨大的情感狂潮。随后,我们几个来自于Chez Wam制作公司的电影人就这样一个素材议题,开始广泛地寻找合适的导演人选,我记得是另外一位制片人克里斯汀·鲁克塞尔(Christine Rouxel)最先会见的巴尔姆斯,他们对这部纪录片做了一番深入地讨论,然后鲁克塞尔对我说,‘我想我为《阳光宝贝》找到了一个非常伟大的导演,他对咱们的电影想法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和构思,尤其当我提到想要以拍摄野生动物的方式来制作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他竟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提议,而且很值得一试。’光是听到鲁克塞尔这么说,我也没来由地兴奋起来,因为每次我们说起这个想法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一脸的难以置信,然后武断地认为这个方法根本就行不通,但巴尔姆斯却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的电影人。”

当所有的一切全部敲定之后,托马斯·巴尔姆斯就随时待命,开始着手准备《阳光宝贝》的拍摄事宜,巴尔姆斯说:“我在2005年的时候接到了克里斯汀·鲁克塞尔的电话,然后我们进行了周密的计划,至于正式的拍摄工作,则是2006年初开始的,持续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接着我们又花掉两年进行剪辑,中间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和停顿。”

事实上,在制作这样一部拥有着如此大胆的创新思想的纪录片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隔也是不可避免的,使得托马斯·巴尔姆斯和阿兰·夏巴不得不依靠着精神层面的动力不断地坚持、前进,夏巴承认道:“对于我来说,这一路走过来,完全是在靠着一个电影梦的支撑——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看到电影院的观众因为看到了一个小婴儿第一次用自己的双脚站起来,而欢呼、喝彩……对于他们来说,这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变成了一次巨大的生命体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过这中间的过程肯定已经不记得了,我觉得我们势必能够展示和捕捉到这些婴儿之间的共性以及不同之处。”巴尔姆斯接着说:“从我个人的观点和视角出发,我将《阳光宝贝》当成了一个机会,以真正的旁观者作为切入点,制作一部有点散文风格的纪录片,要知道现如今这类电影大多经历过统筹的安排,从没有得到过如此纯粹的偶然时刻。”

亲亲我的宝贝

找到了托马斯·巴尔姆斯愿意为《阳光宝贝》担任导演之后,就到了该挑选合适的接受录制的家庭的时候了,制片人阿兰·夏巴说:“我们对被拍摄家庭的要求还是很简单的,那就是他们想要一个孩子,然后能够赋予这个孩子全部的爱。”巴尔姆斯则补充道:“基本上而言,在影片正式开始拍摄之前,我们都会深入到每一个国家,然后寻求当地的一些合法的组织里的人的帮助,由他们来为我们挑选合适并愿意协助纪录片的录制工作的家庭……然后我会去每一个国家与这些被选出来的人会面,当然,我们的电影下载目的主要集中在婴儿身上,但我们也得考虑到这些孩子身处的环境和亲人的感受。以蒙古为例,有很多合适的家庭被集中起来,可是如果我分别登门拜访的话,可能要花掉好几天的时间,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做之前的准备工作了,因为影片的拍摄日期和行程基本上已经敲定了。所以我们在当地的筹办者选择近距离地接触一家医院,然后我会直奔那里与一些预产期靠近拍摄日期的准妈妈们见面,我差不多见了50多位孕妇,最终从她们中间定下了两位,等着拍摄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再根据需要二选一。”

不过,当“选角工作”进行到纳米比亚时,就相对简单并顺利了很多,托马斯·巴尔姆斯形容道:“当我第一次遇到来自于纳米比亚的家庭时,马上就做出了决定,他们毫无疑问应该出现在影片当中……大多数辛巴部落都居住在互相环绕的村落里,他们极度排外,所以如果我们专心地拍摄一个家庭的生活的话,肯定会引发其他人的猜疑和警惕。不过我们找到的这个辛巴家庭自己独自居住在一个地方,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对拍电影这样一个具有创造力的艺术手段特别地感兴趣。和这个家庭相处的时间越久,你会愈发地意识到一个事实,原来这个家里最不缺的,就是满满的爱,我们与他们建立的是强烈且真实的联系,而我们拍摄的‘主角’Ponijao则是这个家里总共9个小孩中的老八,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她母亲对她的不容忽视的母爱,从她出生的第一天,一直到我们拍摄工作的最后一天,从没有间断过。”

在挑选适合进行拍摄的家庭的过程中,托马斯·巴尔姆斯秉承并贯彻执行的基本方针就是——不干涉婴儿的成长、发育,不给任何人制造问题和困难,巴尔姆斯说:“这也使得我们不得不有选择性地处理一些可能会发生的状况……首先,我们寻找的必须是那种对于一个新生儿的即将诞生充满着喜悦和快乐的心情的人,听起来很简单,事实却全然不是如此,而阿兰·夏巴最常说的就是我们一定要在整个过程中维持住一种寻找乐趣的积极的心态,这一点是非常地重要的。”

而托马斯·巴尔姆斯最终挑选的结果,显然生女孩的家庭要比生男孩的多,他解释道:“即使生的都是女孩,我们的拍摄工作也会继续下去的……因为我们是在准妈妈怀孕期间就已经定好了相应的人选,所以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她们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在还没有看过这些婴儿的面容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决定,甚至连他们的性别都无从得知,我想我们开创的显然是电影工业中的一个先河。”
不过令人倍感奇怪的是,托马斯·巴尔姆斯似乎从没有考虑过在更靠近自己家乡的法国选择一个家庭,他继续说:“我从来没有在法国拍过电影……事实上,在《阳光宝贝》的拍摄期间,我的妻子正怀着我们的第3个孩子,但我是不会把镜头对准我自己的家庭的,我相信我的妻子也不愿意。”

不仅如此,《阳光宝贝》很可能还创下了使用最少的工作人员的纪录,托马斯·巴尔姆斯承认道:“由于我们的宗旨是不打扰被摄制家庭的正常生活,所以80%的胶片都是由我一个人单独拍摄出来的,时间跨度超过两年,大约拍摄了400天吧。除此之外,我们会根据需要在当地找一些工作人员,以便完成我不在时的一些额外的录制工作,但是这也要取决于我们选中的家庭和婴儿的实际情况,每过几个星期,我都不得不确认一下,他们不会因为摄像机或录音设备而感到困扰。还有美国婴儿哈蒂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位摄影师,所以他也帮忙完成了一些给他女儿的拍摄工作。”

随着几个婴儿的相继诞生,也就预示着《阳光宝贝》的拍摄工作的正式开始,托马斯·巴尔姆斯回忆道:“我们并没有将4个婴儿的出生状态全部收录到影片当中,好在这也不是我们想要捕捉的焦点,所以没造成什么太大的遗憾……我们没有经历到的是蒙古的Bayarjargal的出生,因为那里预知婴儿诞生时间的仪器似乎没有什么功效,所以我们不得不在那里等待了3个星期的时间,可还是没有什么收获。”
历时了400天的拍摄,最终托马斯·巴尔姆斯的手中积累起来的是超过400个小时的样片,他表示:“这一次和传统的电影拍摄方式有着非常地明显的区别,有的时候我们会一天拍很多个小时,可有的时候很多天甚至连摄像机都没有打开过……我们遵循的基本概念就是与我们选好的家庭待在一起,去观察然后等待一些不同寻常的时刻的发生,因为有些东西是没办法复制或临摹出来的,一旦错过,就再也没办法回头了。在整个过程中,阿兰·夏巴赋予我们的是全然的信任和自由,比如说我们在一个国家待了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却只拍摄了一组画面,他从没对此有过任何不悦的微词——好在就这样的低比率来说,也只是出现过两三次而已,实在是情况不允许,我们也是无可奈何。”夏巴则认为:“虽然巴尔姆斯拿回来的胶片的数量不多,但质量都非常高,有的时候他从一个国家回来,对我说,‘这一次没拍多少东西。’可是当我看那些拍好的画面时,却发现里面记录的都是一些值得为之付出一切的重要信息。”

【电影截图】:





看电影

秋日传奇Legends of the Fall和大河恋A River Runs Through It

2010年3月14日

都讲一个老爸和几个儿子,都是布拉特皮特演的老二,感觉有点象,老爸爱儿子,兄弟爱兄弟,这两个片子出品年月也很近,一个是94年,一个是92年。

秋日传达中的皮特

大河恋里的皮特

感觉更喜欢秋日传奇一点。大河恋里的布拉特皮特那真是叫个不可救药,死不足惜。

总算看出来为什么女的都喜欢布拉特皮特了,原来他一贯演很野性很不羁很强壮很浪漫的介于男孩儿和男人之间的那种,关键时候还会哭,女性的母性都给激发起来了。

可怜的其实是那些大哥们,规规矩矩,追求事业,最后在家里反而不如二弟得宠,心理上肯定不能平衡。秋日传奇里的大哥曾讲,我处处守规矩,你处处都不守规矩,但是家里的人,爸爸,弟弟,连弟弟的媳妇,都最爱你。

不过也是,看完电影,记得的可不就是皮特演的那个吗。大哥脸长啥样,早都想不起来了。

秋日传奇里最令俺映象深刻的是皮特杀了德国人割了头皮以后,他大哥去看他,走到帐篷门口,镜头移过来,皮特拿了刀高度紧张神经兮兮,真是我见犹怜,何况老~~兄你!

看电影

60届柏林电影节(四)之山田洋次

2010年3月14日

柏林电影节都过去很久了,我的功课还没还清。呵呵,如果再不写,可能就忘了。

不过也好,会忘掉的,可不就是让他忘掉吗。

说回柏林电影节。嗯,如果说,目前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很古典很儒家的导演,很可惜,他不在中国,他在日本。他的名字叫山田洋次。

自从在53届柏林电影节上看了《黄昏的清兵卫》以后,我对这个小老头就非常注意,可以说,黄昏的清兵卫,是我少数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05年他又有一个类似的电影《隐剑鬼爪》,也是讲武士的,但是比黄昏的清兵卫要阴郁一点。

08年的《母亲》我没有去看,今年有时间,看了他的《弟弟》。《弟弟》虽然不是山田洋次最好的作品,但是他的水准在那里,去看的人是不会失望的。

《弟弟》是闭幕式电影,电影宫里1600多个位子,差不多都满了。这里要提一提柏林电影宫,电影宫是柏林电影节的主会场,只有一个影厅,上下三层,银幕长宽20X8M,外面的楼层上下六层,以借观众出入。这样的电影院,这次柏林电影节优惠票居然3,5欧元就可以买到,比国内便宜太多太多。

《弟弟》是一个哀伤的故事,但是整个电影一如继往秉承山田洋次诙谐,淡雅风格,“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日本另一个著名的导演和演员北野武也在其中串了一个角色,如果有决定权,我倒很愿意给他发一个最佳男配角奖的。

不知道为什么,山田洋次虽然很积极地参加柏林电影节,但他的电影却一直没有得过金熊奖。山田洋次本人倒在这届电影节上得了“金摄影机奖”(特殊贡献奖)。可见柏林电影节很有问题。柏林电影节政治性太强,不能算是纯粹的电影艺术节,当然这和柏林电影节的历史有关。有时间白活白活这个。

山田洋次虽然是个标准的日本人,我诂计,他个子大概只有一米五,站出来跟某中学校工差不多的感觉,但是不影响我对他的尊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他还带来了另一个电影在青年论坛里放映,这部电影是由他06年在日本成立的电影学校的师生共同拍摄的,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曾经是日本旧片场的一条小商业街上的故事。山田洋次也把名字属在导演一栏。这跟有的导师把名字属在学生论文里不一样,这样的属名法,大有以自己的名气提升这部学生电影人气的目的。电影放完以后,山田洋次也亲自和师生们一起走上舞台,讲述这个电影,推荐自己的学生,对后辈殷殷扶持之意,溢于言表。

台湾的侯孝贤在这次电影节上也有类似的属名,他作为了台湾新晋导演侯季然执导的影片《有一天》监制。这个电影也在青年论坛上放映,在片后剧组成员与观众交流的时候,侯季然也明确说了,侯孝贤其实只是推荐了电影的剪辑人等,并没有具体参与影片的拍摄工作,但是侯本人对后辈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

我倒是想不出,在中国大陆有哪个导演肯这样提携后辈的。一代代的好象都是孤军作战。

看电影

60届柏林电影节(三)插播:无趣之极

2010年2月20日

今天晚上,余男亲手把最佳编剧奖授给了王全安,十年前的一幕又在同一场景上演,柏林电影节真是,令俺很无语。一定要这样吗?

太过戏剧化了。

两个人在台上简单地拥抱,与三年前的激情拥吻相比,天差地别。

看电影

60届柏林电影节(二)艋舺Monga

2010年2月20日

看的第二个电影就是《艋舺Monga》 。标准的商业片,去看这个电影,是冲着票房记录打破《阿凡达》去的。

果然是商业片,黑帮,妓女,兄弟情,仇杀,该有的元素都有了,而且拍得也好,画面,角度,镜头处理,都很流畅,演员也好,虽然很年轻,但,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些演员,在大陆是找不出来的。为什么大陆就没有这样的年轻演员?有的就都是些娘娘腔的超男呢?

影片里亮点很多,叙事手法也很赞,应该是我近期看到的最好的国语电影。拿台湾电影来比,好过保持以前票房记录的《海角七号》,也好过冗长沉闷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印象里,台湾电影都是艺术片,文艺片,象这样的直奔票房的纯商业片,好象还是第一次。但跟《三枪》这样的比起来,境界上又要高出很多。

同去的德国朋友看完说,让她想起了《教父》,外国人这么说,应该也算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我是理所当然地想到了《美国往事》,不过片断上可以,整体上《艋舺Monga 》还是无法超越他们。

《艋舺Monga》好就好在它把各种元素很和谐地揉进了一个电影里,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就没有特别让人另眼相看的地方。我也懒得分析了,左右不过是些从其它电影影评里能看到的,总而言之,不错,推荐大家看就是了。

电影结束以后,剧组上台,第一次亲眼看到钮承泽,发现是演的灰狼的。难怪灰狼文艺腔太浓,不象黑道人物。

据他介绍,《艋舺Monga》表现的是台北八十年代的情况,艋舺就是台北的源起。让俺有点吃惊,从别的电影里看到的台北好象不是这样的。艋舺的热闹跟上海的城皇庙有一拼,但我不能想象城皇庙那儿有黑帮仇杀,我也不能想象台北当初这样,香港倒能想象。

电影里有点硬的地方是:为什么蚊子对志龙老爸的感情象对自己的爸爸呢?

电影交代不过去,他们第一次见到是吃饭,第一个镜头,GETA戴了一个很可笑的洗澡用的塑料头套,亲自下厨,吃饭的时候,又把砍下来的手指头象凤爪一样用筷子夹来夹去,第二次见面就是犯错以后受罚,GETA把和尚打了个半死,后来送他们上山又见过一面,感觉到此为止,没有感情上的亲近,然后马上就是在街上看到GETA,就巴巴儿地买了鸡腿送过去,好象为了后面的情节需要,硬把他们的关系拉近似的。中间没有可信的过渡。就这一点,算是情节上的勉强吧。

影片最后墙的意象很好,里外两个世界,四个小子先爬上去,再把蚊子拉上去,然后就一去不回头。


天涯里有很多剧照,但可恨链不过来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83538.shtml

看电影

60届柏林电影节(一)团圆

2010年2月20日

这些年来,对电影节真的是审美疲劳了。太疲劳了,所以这次只是意思意思去看了一些。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让我觉得很舒服的,就象那次看《黄昏的清兵卫》一样舒服的,没有。

最早看的是《团圆》,看的是比公开首映还要早的媒体映。

可能是对剧本太熟了吧,象对王全安的其它几个电影一样,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没什么出乎意料的地方,可以说,我是耐着性子看完这部电影的。

全片全用上海话,只凌峰说普通话,莫小棋的上海话是学来的,有点硬,不过外人听不出来,更不要说外国人了。

关系还是三角,一女两男,差不多所有王全安电影都是一女两男的三角,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总是一个是丈夫,一个是情人,中间夹个女人。从惊蜇到图雅到纺织女工加上团圆,没一个不是。无非是女人的年龄一点点大了,到了卢燕,成了老太婆。

莫小棋的角色,剧本里本来没有那么多的戏,在电影里面加了很多。章子怡第二?

凌峰演得很糟糕,他本来是主持人,话多得要死,要他把自己关起来,改成另外一个人,都这把年纪了,二十年没演电影,本性难移,非要演成电影里的那个,结果就成了“套中人”,从头到尾象在本体外糊了个纸盒子罩着。他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是刚下出租车,那个表情,应该是悲喜交集,但凌峰的脸上,仿佛他在便秘,电影还给了个几秒钟的特写,对着这几秒钟的便秘镜头,偶先是想笑,接着又有点想吐。

还有后来三个加起来两百多岁的人,在饭桌上回忆青春,每人唱了一首歌,这是怎么样的折磨呀,凌峰唱的好象是他自己写的歌,拍着桌子,慷慨激仰,使劲想骟观众的情绪,卢燕唱的是天涯歌女,她老公唱了一首当初上海舞厅里流行的歌,我就纳闷,丫一个当年进上海城里的解放军下级军官,又不是上海地下党,怎么会唱这种歌?!

虽然王全安的电影,我没一个感冒的,但是柏林电影节往往出人意料,就象当初图雅获奖一样,也许这个电影会得个啥无足轻重的小奖之类,也不奇怪。

同学们能看出来这是2000年左右的上海吗?感觉就是三十年代的旧片呢。

第二个看的就是《艋舺》。

看电影